随着“不含麦胶蛋白”的食品标签在超市货架上出现次数的日渐增多,你可能会产生这样一种感觉——患乳糜泻的病人现在越来越多了?事实上是这样的,在当今美国,平均每133个人里面大约有1人患有乳糜泻,但是在1型糖尿病人群中,它的发病率可高达10%(2型糖尿病人群中乳糜泻的发生率与一般人群没有区别).
例1女,29岁。腹痛、腹泻、纳差2个月余,给予营养支持治疗后无明显缓解。患者自发病以来精神状态、食欲均较差。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87×109g/L(正常参考值:115×109~150×109g/L),白细胞35.2×109g/L(正常参考值:3.5×109~9.5×109g/L),C反应蛋白82.5 mg/L(正常参考值:0~5 mg/L),红细胞沉降率51 mm/1 h(正常参考值:0~20 mm/1 h),抗麦胶蛋白抗体阳性。CT检查:十二指肠远段及空肠近段管壁明显增厚,肠管壁轻度扩张,见多个小液平,腹膜后及肠系膜见多发肿大淋巴结(图1)。MRI检查:空肠管腔稍窄,黏膜皱襞较广泛萎缩、稀疏、紊乱,空肠、回肠局部肠壁水肿增厚,回肠管腔增宽,腹膜后多发小淋巴结(图2,3)。增强扫描回肠局部肠壁增厚呈早期明显强化并以系膜侧为著,肠系膜血管局部增粗(图4)。胃肠镜多点取材活检,病理示十二指肠降段、球部、回肠末端黏膜重度慢性活动性炎,绒毛显著萎缩,上皮细胞内可见较多淋巴细胞浸润,符合麦胶性肠病(乳糜泻)。
过敏性紫癜(HSP)属于免疫复合物(IC)介导的全身性小血管炎.其确切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HSP发病机制与免疫异常和个体差异有关.中医药治疗HSP有很好的优势及前景,具有疗效好、副作用小和复发率低的优势.化斑颗粒剂是我院高永祥教授治疗HSP的经验方,由苦参、知母、赤芍、生地、苍术、地肤子、荆芥、防风、槐花、当归、甘草等组成.对HSP有较好的临床疗效.经过三十多年的临床应用,未发现毒副作用.为了验证化斑颗粒剂的临床疗效,我们利用口服麦胶蛋白IgAN的饮食抗原造模方法[1]进行了HSP的实验研究,报道如下.
有关过敏性紫癜(HSP)的临床、病理及免疫学报道很多,关于HSP动物模型却鲜有文献报道.因为没有相应的实验动物模型,给HSP的研究和新药开发带来了困难.紫癜性肾炎(HSPN)和免疫球蛋白A肾病(IgAN)有着相似的免疫学特征和病理改变,二者是同一疾病的不同类型还是有相似免疫损害的两种疾病,能否用IgA肾病模型代替的HSP实验动物模型,本文就此做以下探讨.
胶原蛋白是常见蛋白质之一我们每天通过食物摄入各种各样的蛋白质,如乳清蛋白(来自奶类)、酪蛋白(奶类)、卵白蛋白(蛋类)、卵磷蛋白(蛋类)、大豆蛋白(大豆)、肌蛋白(肉类)、谷蛋白(大米和小麦)、麦胶蛋白(小麦)、白蛋白(肉类、肝脏和血液)、血红蛋白(血液)、弹性蛋白和胶原蛋白(动物皮、骨骼、筋等结缔组织)以及各种酶蛋白(动植物细胞).
病史:患者女性,37岁,2002年7月前来就诊,有12年渐进性构音障碍和共济失调病史.其症状在1999和2001年怀孕期间恶化.过去七年中患有贫血,并在1997年被诊断患有乳糜泻.与此同时,病人血清中有高浓度抗麦胶蛋白抗体的IgG和IgA,endomysial滴度为1:32,内窥镜检查到十二指肠萎缩;十二指肠活组织检查表明几乎全部绒毛萎缩.神经学检查显示下游脑干和皮层之间的躯体感觉反应迟缓.她同时行脊髓小脑共济失调检测,脑干听觉、视觉反应能力及脑部核磁共振成像检查,均无异常.颈椎核磁共振成像显示有轻度退行性变化.过去5年中,该患者坚持不吃含麸质的饮食.
乳糜泻又称麦胶过敏性肠病(gluten-induced enteropathy),是一种由于摄入麦胶蛋白诱发的、具有遗传易感性的常见炎症性肠病,为特定人群慢性腹泻病中不可忽视的病因之一.乳糜泻确诊依据为血清免疫学检查阳性和小肠粘膜活检绒毛萎缩改变.在北美、北欧、澳大利亚等国家发病率较高,女性多于男性,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发病高峰年龄主要是儿童与青年,但近年来老年人发生本病的人数在增多[1,2].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亚洲国家乳糜泻的患病率比实际想象的高[3,4],一旦确诊,简单的无麦胶饮食即可明显改善症状,控制病情,如延误诊断或误诊,可继发自身免疫性疾病,甚至发生恶性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