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提高对小儿急性肠套叠空气压力灌肠适应证和操作要点的认识.材料和方法:临床诊断为急性肠套叠177例,行腹部摄片、空气压力灌肠诊断与整复,整复未成功者行外科剖腹探查,回顾分析空气压力灌肠的指征和操作要点.结果:(1)腹部平片:出现典型肠梗阻表现11例,未出现者166例;(2)空气压力灌肠的X线征象:杯口状软组织块161例,无软组织块 16例,杯口状软组织块合并钳状、球状、息肉状、分叶状影分别为31例、19例、6例、11例;(3)整复成功161例,未成功 16例.结论:小儿急性肠套叠,在适应证范围内,应首选空气压力灌肠.
小儿肠套叠是小儿常见急腹症之一,空气压力灌肠整复为首选治疗方法.影响肠套叠整复成功的因素有病程长短、肠套叠部位及其程度、患儿的全身情况、注气压力选择等[1].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215例空气压力灌肠整复中采用间歇注气法辅以手法按摩整复的价值与71例采用一般注气法整复的比较及208例使用男性成人导尿管代替双腔气囊管(Foley管)与整复成功率的关系.
目的:探讨儿童肠套叠临床表现的特点。方法对南阳市宛城区妇幼保健院2008-05—2014-05门诊确诊为肠套叠患儿的年龄和性别构成、临床表现及治疗效果进行回顾分析。结果80例患儿1岁以内41例(51.25%),其中男26人,女15人;1岁以上39人(48.75%),其中男28人,女11人。本组婴儿与儿童均以回结型为主,共占76.25%;回回结型次之,占21.25%;小肠型和大肠型较少见,各占1.25%,临床表现以呕吐、腹痛(婴儿表现为阵发性哭闹)、血便及腹部包块为主。婴儿血便(66.5%),呕吐(90.1%),腹部包块(28.6%)的发生率与1岁以上儿童(分别为25.4%、71.1%、14.7%)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岁以上儿童空气压力灌肠复位成功率(94.9%)与婴儿复位成功率(82.8%)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婴儿与1岁以上儿童肠套叠的主要临床类型基本相同,但临床表现如便血、呕吐、腹部包块在婴儿中更典型,发生率更高,空气压力灌肠复位成功率在1岁以上儿童要高于婴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