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观察胺碘酮联合应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在心房颤动复律后维持窦性心律的疗效.方法:85例持续性心房颤动的患者,药物或电复律后随机分为两组,1组43例,单纯口服胺碘酮,Ⅱ组42例口服胺碘酮联合应用血管紧张索Ⅱ受体拮抗剂,观察12个月.结果:79例完成治疗.Ⅱ组窦性心律维持率明显高于Ⅰ组,有统计学差异.结论:胺碘酮联合应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较单用胺碘酮更有效.
目的:探讨心肌梗死后至壁瘤形成并持续性室速(SVT)的临床特征和抗心律失常药物(AAD)治疗.方法:对22例心肌梗死后室壁瘤形成并发SVT患者(室壁瘤组)与46例心肌梗死后SVT无室壁瘤患者(对照组)的住院资料和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两组SVT均以单形性室速为主,各项临床指标、抗心律失常静脉用药总量及需电击复律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心肌梗死后室壁瘤形成并SVT有一定的临床特征,AAD为其重要治疗部分.
本文综述了近5年内的一些药物对老年人心房纤颤治疗的进展情况,包括钙拮抗剂和β受体阻滞剂控制心房纤颤时的心室率;Ⅰa、Ⅰc及第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恢复心房纤颤的窦性心律:以及口服氟卡胺、普罗帕酮能够较好地维持心房纤颤转复后的室性心律.并对心房纤颤的治疗原则亦做了介绍.(吴妹葳摘)
目的:探讨静脉应用国产依布利特转复心房颤动(房颤)/心房扑动(房扑)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筛选18 ~75岁,持续时间≤90d(1 h~90d),心室率≥60次/min的阵发性或持续性房颤/房扑患者共99例,随机分为依布利特组和普罗帕酮组各49和50例.依布利特组首剂1mg静注,如无效10 min后再给予1 mg.普罗帕酮组首剂70 mg静注,如无效10 min后再给予70mg.结果:两组均能有效降低房颤/房扑的心室率.转复率:依布利特组69.39%(34/49),普罗帕酮组44.00%(22/5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转复时间:依布利特组显著短于普罗帕酮组(16.79±12.31) min对(36.92±11.38) min,P<0.01.不良反应:依布利特组最严重的不良反应为非持续性单形性室速,发生率6.12%(3/49),普罗帕酮组多为一过性低血压及长间歇,一例出现急性左心衰.结论:依布利特转复房颤/房扑的疗效高于普罗帕酮,转复时间短于普罗帕酮,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但须在严格监控下进行.
【目的】探讨定心汤对冠心病室性期前收缩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1年12月至2013年12月来本院进行治疗的100例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50例。两组患者在给予原发病基础治疗的同时,对照组给予常规的抗心律失常药物盐酸普罗帕酮治疗,观察组给予定心汤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中医症候疗效的总有效率(94.0%)和室性期前收缩总有效率(90.0%)均优于对照组(76.0%、72.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期前收缩次数均明显减少(P <0.05);观察组期前收缩次数减少程度更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 <0.05)。【结论】常规治疗联合定心汤能有效减少冠心病患者的室性期前收缩次数,临床效果显著。
目的:探讨心律平(Propafenone) 与三磷酸腺苷(ATP)治疗小儿室上性阵发性心动过速(PSVT)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将室上性阵发性心动过速(室上速)82例患儿分为心率平治疗组(38例)和三磷酸腺苷治疗组(44例),分别应用静脉注射心律平和三磷酸腺苷观察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三磷酸腺苷对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有效率为93.2%,心律平对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有效率为78.9%,三磷酸腺苷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心律平组 (P<0.05);三磷酸腺苷对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复律时间为21.2±7.8s,心率平对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复律时间为18.4±7.5min,三磷酸腺苷组复律时间明显短于心率平组(P<0.05).结论:心律平与三磷酸腺苷治疗小儿室上性阵发性心动过速均有效,但三磷酸腺苷有效率及复律时间明显优于心率平,不良反应虽大于心率平,但持续时间短且可自行缓解,应作为儿科首选.
临床上,对顽固性室性早搏(顽固性室早)的治疗常常被疗效和不良反应所困扰.我院于1999~2000年,对45例顽固性室早患者应用安搏律定(茚丙胺)治疗.发现安搏律定对顽固性室早有较高疗效,不良反应也较小,现报告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