脓毒症是指由感染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 )。严重脓毒症是指感染导致的SIRS 引起组织低灌注或器官功能障碍。肺脏是脓毒症时最易受损伤的靶器官,且发生率最高。脓毒症引起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 RDS )是重症医学科较常见的危重症,病死率高。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 )具有清除炎症介质、调节机体免疫紊乱状态、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减轻毛细血管渗漏等作用,其应用范围已从肾脏疾病扩展到SIRS、ARDS、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 ODS )等危急重病,目前已成为治疗脓毒症及急性肺损伤(ALI)/ARDS的主要手段之一[1],对于脓毒症及脓毒症相关性 ALI/A RDS的救治及改善其预后显示出独特的优势。持续高容量血液滤过(HVHF)能降低血浆中炎性介质的水平[2]。本研究回顾分析本院重症监护病房(IC U )2009年7月至2014年7月应用 H V H F救治的48例脓毒症合并A RDS患者资料,通过分析HV HF对炎症介质及肺氧合功能、血流动力学变化的影响,探讨 HV HF对脓毒症合并ARDS患者的治疗作用。
目的 观察并探讨严重脓毒症患者死亡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4年6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严重脓毒症患者145例,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45例严重脓毒症患者中以脓毒性休克为主,致使原发性感染的主要部位为患者下呼吸道,革兰氏阴性球菌感染数量最多.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严重脓毒症患者死亡因素较多,与患者年龄、MODS、肾功能衰竭、意识不清、血糖与电解质紊乱、APACHEⅡ等都存在一定影响,预后ROC曲线下面积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严重脓毒症患者死亡率较高,其相关危险因素较多,患者APACHEⅡ、年龄、血肌酐可视为预后标准.
目的 探讨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对严重脓毒症患儿血糖水平和胰岛素抵抗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30例严重脓毒症患儿,所有患儿均进行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比较患儿治疗前后的血糖水平和胰岛素抵抗状况.结果 患儿治疗后FPG、FIN、HOMA-IR及hs-CBP、IL-6水平与治疗前相比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 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能有效改善患儿血糖水平及胰岛素抵抗状况,减少炎性因子,效果显著.
目的 研究乌司他丁对老年重度脓毒症患者肠屏障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将我院收治的60例老年重度脓毒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乌司他丁.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 治疗第2天及治疗1周时两组患者的血浆IFABP、DAO、D-Lac、血清PCT水平及治疗1周时A-PACHEⅡ评分均明显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28 d内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乌司他丁能显著改善老年重度脓毒症患者肠道屏障功能,但其对预后生存率改善作用有限.
脓毒症是指由感染引起的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并证实有细菌存在或有高度可疑感染病灶者.严重脓毒症指脓毒症伴有器官功能障碍、低灌注或低血压.谷氨酰胺(Gln)是人体最重要的氨基酸,可以促进机体蛋白质合成、保护胃肠粘膜和提高机体免疫力等功能[1、2].我们比较了补充力肽和单纯肠外营养对严重脓毒症病人的营养状况、免疫功能和耐受性方面的影响,旨在探讨其在严重脓毒症病人中的作用.
目的:分析小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严重脓毒症急性肾损伤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本文随机抽取我院2016年4月至2017年5月收治的87例严重脓毒症急性肾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便利分组方法将其划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小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持续治疗7d.观察两组患者的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Ⅱ)、肌酐值、肾小球滤过率、尿量、胱抑素C、肾功能恢复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肾小球滤过率、尿量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对照组患者的APACHEⅡ评分、肌酐值、胱抑素C显著高于观察组(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给予严重脓毒症急性肾损伤患者小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患者的炎性反应将得到有效抑制,肾功能恢复率显著增高,具有极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目的 观察具有益气扶阳作用的参芪扶正注射液对严重脓毒症气虚证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60例严重脓毒症气虚证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给予参芪扶正注射液联合"拯救脓毒症战役"(SSC)经典治疗,对照组给予SSC经典治疗,分别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免疫、炎症指标变化,对比治疗前后APACHEⅡ评分及死亡率.结果 1.第1和7天同一时间点治疗组T淋巴细胞亚群中的CD+4、CD+4/C+8比值和免疫球蛋白IgG、IgA水平明显升高,CD+8T细胞和IgM水平、血清白细胞(WBC)、C反应蛋白(CRP)和降钙素原(PCT)水平显著降低(P<0.05).2.7天后APACHEⅡ评分治疗组比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近期死亡率两组比较治疗组低于对照组,但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益气扶阳法在严重脓毒症免疫抑制阶段能显著提高患者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减轻炎症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目的:观察穿心莲内酯总酯磺化物对脓毒症患者血清中不同时段炎性因子的影响,为临床脓毒症的诊治探讨新思路。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2013年12月至2015年3月入住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呼吸科、呼吸ICU、急诊科、消化科、ICU等科室的脓毒症患者80例,按病情程度分为脓毒症组和严重脓毒症组,各组按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分为治疗亚组和对照亚组,每组20例,并于入院当天、治疗后第3天、7天测定各组患者血清中PCT、IL-6、CRP、HsCRP的浓度。结果:脓毒症、严重脓毒症中治疗亚组和对照亚组基本资料及治疗前炎性因子浓度相互比较( P>0.05),脓毒症治疗亚组中IL-6、HsCRP、PCT水平在治疗前后各时间段分别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亚组和对照亚组患者CRP水平在治疗前与治疗后第3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后第3天与第7天分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严重脓毒症治疗亚组治疗前和治疗后第3天IL-6、PCT、CRP浓度比较(P<0.05),HsCRP在对照亚组和治疗亚组各时间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穿心莲内酯总酯磺化物可显著降低脓毒症及严重脓毒症患者发病早期IL-6、HsCRP、PCT、CRP等炎性因子的浓度,理论上可用于脓毒症的治疗。
目的:探讨丹红注射液对严重脓毒症患者凝血功能及血乳酸的影响。方法:选择重症医学科收治的严重脓毒症患者10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n =52)和对照组(n =48),2组患者入院开始即给予充分的液体复苏、积极的抗感染治疗,必要时予血管活性药物、选择性的给予氢化可的松、呼吸机辅助通气等支持治疗,治疗组加用丹红注射液40 mL 静脉滴注,1次/d。2组患者在入院时及入院第7天时监测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 Ⅱ评分)、凝血指标及血乳酸水平,并监测患者28 d 死亡率。结果:2组患者入院第7天的凝血指标、血乳酸(Blood Lactic Acid,BLA)及 APACHE Ⅱ评分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患者28天死亡率治疗组比对照组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丹红注射液可改善严重脓毒症患者凝血状态及低灌注缺氧代谢。
目的:探讨通腑解毒方干预严重脓毒症患者胃肠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67例严重脓毒症胃肠功能障碍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33例)和对照组(34例),治疗组采取西医标准化方案+通腑解毒方每日1剂,连服7d;对照组采取西医标准化方案,同时监测2组治疗前后肠功能障碍评分及腹腔压力等指标.结果:治疗组可明显降低肠功能障碍评分,28 d总死亡率显著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严重脓毒症胃肠功能障碍,在应用常规治疗的同时应早期加用通腑解毒方,能够明显降低肠功能障碍评分,并可改善患者短期预后.
目的 观察参附注射液治疗严重脓毒症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清IL-6和IL- 10水平的影响.方法 将68例严重脓毒症患者随机分为参附注射液加常规治疗组(简称参附组,36例)和常规治疗组(简称对照组,32例).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3、7天进行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 APACHEⅡ)评分和Marshall评分,评价其临床疗效并比较28天病死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IL-6、IL-10水平;采用免疫投射比浊法测定C反应蛋白( C-reactive protein,CRP).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APACHE Ⅱ评分、Marshall评分、IL-6、IL- 10及CR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APACHEⅡ评分及Marshall评分均有下降(P<0.05),但参附组下降更明显(P<0.05).参附组和对照组的病死率分别为25.0% (9/36)和37.5% (12/3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天后两组血清IL-6及CRP水平均明显下降(P<0.05),但参附组下降幅度更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血清IL- 10水平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 参附注射液能够降低血清促炎介质IL-6水平,调节严重脓毒症患者促炎/抗炎因子的平衡,从而起到改善临床疗效的作用.
目的 观察血清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及其动力学变化,评估其在严重脓毒症/感染性休克患者的诊断及预后价值.方法 本研究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2014年9月1日至2016年4月30日选择184例ICU中被诊断为严重脓毒症/感染性休克疾病患者,检测入院时血清PCT、CRP水平和治疗后第2,第3和第5天的PCT、CRP水平.结果 通过△PCT、△CRP评估PCT、CRP的动力学在存活者与死亡组中有显著性统计学意(△PCT2/0,P=0.0001;△PCT3/0,P=0.0001;△PCT5/0,P=0.0001;△CRP2/0,P=0.0069;△CRP3/0,P=0.0001;△CRP5/0,P=0.0001),在严重脓毒症和感染性休克组中也存在显著差异(PCT5,P=0.007;△PCT5/0,P=0.007).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模型显示,△PCT3/0(AUC=0.721)、△PCT5/0(AUC=0.77)、△CRP5/0(AUC=0.766)水平判断严重脓毒症/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有较好的临床意义.△PCT5/0 (0.619)对严重脓毒症或感染性休克有一定的辅助诊断效果,其在ROC曲线上灵敏度、特异性均较高的临界点为0.624,所以,以第5天的血清△PCT5/0水平>0.624可作为预测感染性休克的临界点.结论 血清中PCT、CRP对严重脓毒症/感染性休克早期有较好的临床诊断及预后价值,其动力学研究可以提高对严重脓毒症/感染性休克诊断及预后评估的敏感性及准确性.
目的 为了探讨急诊脓毒症患者早期诊断中测定血清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N端脑利钠肽前体(n-terminal pro B-type ne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肌钙蛋白Ⅰ(cardiac troponin Ⅰ,CTnI)和D-二聚体(D-dimer,D-D)水平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超敏酶免疫分析和荧光免疫分析测定了急诊就诊患者439例,其中307例诊断为急诊脓毒症患者(包括236例严重脓毒症和71例脓毒症休克)和普通感染患者132例,以及86例正常对照组血清生物标志物(PCT、IL-6、NT-proBNP、CTnI和D-D)水平,并进行了对比性分析.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分析PCT、IL-6、NT-proBNP、CTnI和D-D评估急诊脓毒症患者早期诊断的临床价值.结果 307例急诊脓毒症患者血清PCT、IL-6、NT-proBNP、CTnI和D-D水平较之86例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P分别为<0.001,<0.001,<0.01,<0.001和<0.001),并且随疾病严重程度而增高.132例普通感染患者血清PCT、NT-proBNP、CTnI和D-D水平正常(P均>0.05),仅血清IL-6水平轻度增高(P<0.05).ROC曲线对急诊脓毒症早期诊断预测的价值评估表明:五种生物标志物均具有急诊脓毒症早期诊断的价值,以PCT为最佳,其后依次为IL-6、NT-proBNP、CTnI和D-D.结论 生物标志物(PCT、IL-6、NT-proBNP、CTnI和D-D)是急诊脓毒症早期诊断和病情严重程度评估的有价值指标.
目的 比较血必净与低分子肝素(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LMWH)对严重脓毒症患者凝血功能及疾病预后的影响,以指导脓毒症的治疗.方法 将89例经随访取得有效数据的严重脓毒症患者随机(随机数字法)分为3组,血必净组(A组)、LMWH组(B组)和常规组(C组).C组给予常规治疗,A组及B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分别加用血必净注射液和LMWH联合治疗.3组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7 d检测凝血指标,记录APACHE Ⅱ评分,随访统计住院天数及28 d病死率.统计分析采用成组t检验、方差分析、q检验、x2检验和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①治疗后与治疗前组内比较,A组各凝血指标均有明显改善(P<0.01),其余2组有部分凝血指标改善(P<0.05或P<0.01);治疗后经组间比较,A组各凝血指标较其他2组改善明显(P<0.05),B组与C组比较,只有部分指标改善(P<0.05).②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A组及B组APACHEⅡ评分明显下降(P<0.05);治疗后经组间比较,A组与B组APACHEⅡ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者分别与C组比较明显下降(P<0.05).③3组住院天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3组28 d病死率比较,A组及B组较C组28 d病死率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血必净可明显改善严重脓毒症患者的凝血功能,低分子肝素只能改善部分凝血指标;二者均可降低病死率、改善预后.
目的 了解血栓弹力图(thromboelastography,TEG)在儿童脓毒症凝血紊乱中的检测意义.方法 前瞻性收集2016年2月至2017年1月收入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PICU诊断为脓毒症和严重脓毒症的患儿共100例,于诊断脓毒症当日检测传统凝血功能指标(conventional coagulation tests,CCTs),包括血小板计数(Pl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imers);检测TEG指标,包括凝血反应时间(R)、动力时间(K)、凝固角度(α)、最大幅度(MA)、30 min幅度下降比例(LY30)、综合凝血指数(CI).另随机纳入体检儿童25例为对照组,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析TEG和CCTs检测脓毒症凝血紊乱的特征、ROC曲线下面积法(AUC)考察TEG和CCTs预测严重脓毒症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 共纳入脓毒症56例、严重脓毒症44例,男女比例63∶37,中位年龄11.5 (3.3 ~48)个月,合并基础疾病占71%.根据TEG检测结果,发生凝血紊乱72例,其中高凝状态28例,低凝状态44例;根据CCTs检测结果,发生凝血紊乱50例,其中非显性DIC 29例,显性DIC 21例.高凝状态在无DIC组中比例高于非显性DIC组(46%和17.2%,P=0.016).低凝状态显性DIC组比例高于非显性DIC组(100%和44.8%,P<0.01).脓毒症高凝组较对照组TEG结果显示:R、K缩短,α增大,MA、CI升高(均P<0.01);CCTs结果显示:PT延长(P =0.002),APTr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787).严重脓毒症组较脓毒症组TEG呈低凝状态:R、K延长,α减小,MA、CI降低(P<0.01).TEG与CCTs各指标预测严重脓毒症AUC均>0.5,其中α的AUC大于Fib(P=0.0002);K的AUC大于Fib(P=0.004 1).结论 TEG检测显示脓毒症患儿凝血紊乱占72%,其中脓毒症早期呈高凝状态;严重脓毒症呈低凝状态.TEG可为临床治疗脓毒症凝血紊乱提供重要参考信息.
目的 探讨严重脓毒症合并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不同入院血糖水平对外周血T淋巴细胞表达的程序性死亡因子-1(processed death-1,PD-1)及患者28 d预后的影响.方法 共有106例严重脓毒症合并T2DM患者和50名健康对照者纳入此项前瞻性研究.根据患者入院时血糖水平分为三组:血糖<6.1 mmol/L组、血糖6.1~ 11.1 mmol/L组、血糖> 11.1 mmol/L组.随访患者28 d的生存情况,并检测其外周血PD-1+ CD4+T淋巴细胞和PD-1+CD8+T淋巴细胞水平.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比较不同血糖水平患者的28 d死亡风险.结果 严重脓毒症合并T2DM患者的外周血PD-1+ CD4+T淋巴细胞水平和PD-1+ CD8+T淋巴细胞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者.血糖<6.1 mmol/L组的病死率(56.52%)高于血糖6.1~11.1 mmol/L组(24.3%)和血糖> 11.1 mmoL/L组(28.3%)(P<0.05).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血糖<6.1 mmol/L的患者28 d死亡风险高于血糖6.1~11.1 mmol/L和血糖>11.1 mmol/L的患者(Log-rank检验值分别为6.523和5.794,P值分别为0.011和0.016).血糖<6.1mmol/L组的PD-1+CD8+T淋巴细胞水平高于血糖6.1~11.1 mmol/L组和血糖>11.1 mmol/L组(P=0.013).结论 入院血糖<6.1 mmol/L的严重脓毒症合并T2DM患者可能存在严重的免疫抑制,应更加重视这类患者的28 d死亡风险.
目的 探讨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改善全球肾病预后组织(kidneydisease:improving global outcomes organization,KDIGO)分期标准联合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转运蛋白(neutrophil gelatinase-associated lipocalin,NGAL)对严重脓毒症患者伴AKI选择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continuous blood purification,CBP)后的预后判断价值.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择84例北京顺义区医院EICU 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严重脓毒症伴AKI需进行静-静脉CBP治疗的患者,采用KDIGO分期标准将入选患者分为KDIGO1、2、3期组,对各组患者血液NGAL水平,EICU的住院存活率以及存活患者肾功能转归进行比较.结果 KDIGO1、2期患者的NGAL血液水平(453.9±74.4) ng/mL明显低于KDIGO3期患者(789.1±86.8)ng/mL,P< 0.01;KDIGO1、2期患者28 d存活率显著高于KDIGO3期患者[92.3% (24/26):69.0%(40/58),P=0.026];KDIGO1、2期中存活患者肾功能改善率显著高于KDIGO3期患者[83.3%(20/24):27.5% (11/40),P<0.01];KDIGO分期联合血液NGAL分别预测严重脓毒症伴AKI行CBP治疗患者住院存活以及肾功能改善预后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其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03(95% CI:0.648~0.759,P<0.001)和0.679(95% CI:0.627 ~0.731,P<0.01).结论 严重脓毒症患者伴发AKI,在KDIGO1、2期时给予CBP治疗,可以提高患者住院生存率并且改善生存患者肾功能;KDIGO分期联合血液NGAL对严重脓毒症患者伴发AKI行CBP治疗的患者可进行有效的预后评估.
目的 探讨凝溶胶蛋白对严重脓毒症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 2015年1月至2015年7月北京医院急诊监护室的50例严重脓毒症患者,入院时检测白细胞计数(WBC)、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和凝溶胶蛋白(Gelsolin),并记录24 h的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情况评价Ⅱ(APACHEⅡ)评分.根据28 d的转归,将50例严重脓毒症患者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比较上述指标在两组间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其预测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价和比较预测能力.结果 存活组31例,死亡组19例.两组比较,凝溶胶蛋白[(21.43±10.54) vs.(13.31±8.54),P=0.007]和APACHEⅡ评分[(19.2±6.86)) vs 24.6±8.9,P=0.021)]有统计学意义.二元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凝溶胶蛋白和APACHEⅡ评分是预测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凝溶胶蛋白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45(95% CI 0.599~0.851,P=0.004),APACHEⅡ评分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699 (95% CI 0.537 ~0.862,P=0.019),两者预测能力相当.将二者联合应用,预测的准确率可达到90%,有较好的互补性.结论 凝溶胶蛋白能够判断严重脓毒症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并较为准确的预测预后.
脓毒症是各种感染、重度烧创伤、休克及外科大手术后的严重并发症之一,也是诱发脓毒性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重要原因[1]。严重脓毒症病死率高达30%~70%[2],且大多进展至 MODS 导致死亡。肠道是 MODS 的“发动机”,脓毒症发病早期即可出现肠黏膜屏障损伤;而早期给予肠道屏障功能的保护和干预措施,可延缓或者减少 MODS 的发生,并改善脓毒症预后[3-4]。右美托咪定是围术期常用的镇静药物,不仅具有良好的镇静效果,还有助于抑制脓毒症患者过度炎症反应,发挥脏器功能保护作用,可降低脓毒症患者的病死率[5-7]。本研究将探讨右美托咪定镇静是否对脓毒症患者肠黏膜屏障功能发挥保护作用,以期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目的 通过联合检测老年脓毒症患者血浆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和肌钙蛋白Ⅰ (cTnⅠ)质量浓度,评价其对老年脓毒症患者的病情评估及预后判断的临床意义.方法 用前瞻性研究方法,以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急诊留观及急诊病房住院的老年脓毒症患者145例为研究对象,其中一般脓毒症组84例、严重脓毒症组45例、脓毒性休克组16例.来院后立即检测血浆NT-proBNP和cTnⅠ质量浓度,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定LVEF值,进行APACHEⅡ评分.随访严重脓毒症及脓毒性休克组患者28 d生存情况,对存活组(49例)及死亡组(12例)患者检测的各项指标进行比较;并比较NT-proBNP和cTnⅠ与APACHEⅡ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血浆NT-proBNP和cTnⅠ在严重脓毒症组[(1375.48±537.15) pg/mL, (0.53±0.45)μg/L]和脓毒性休克组[(2735.73 ±907.17) pg/mL,(1.94±1.14)μg/L]的质量浓度明显高于一般脓毒症组[(554.12±107.48) pg/mL,(0.08 ±0.07) μg,/L],三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死亡组血浆NT-proBNP、cTnⅠ质量浓度及APACHEⅡ评分均明显高于存活组,LVEF值明显低于存活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血浆NT-proBNP和cTnⅠ质量浓度与APACHEⅡ评分呈正相关.结论 血浆NT-proBNP和cTnⅠ质量浓度可用于脓毒症患者的病情评估及预后判断.
目的 探求SAPS 3-PIRO评分方法对急诊ICU严重脓毒症患者预后评价的适用性.方法 对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急诊ICU救治的677例脓毒症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患者入选标准:年龄≥18岁,在急诊ICU存活时间≥24 h,符合2001年华盛顿“国际脓毒症定义会议”推荐的严重脓毒症诊断标准、脏器损伤标准,亦参照该会议制定的标准,不符合上述入选标准的予以排除.在入选时间段内重复在ICU治疗的患者取第一次入院的数据.收集所有入选病例的姓名、年龄、性别、既往病史.第1天生命体征、血常规、血气、生化、凝血四项、尿量.根据24 h内最差的数据进行APACHEⅡ、SOFA、SAPSⅢ、SAPS-3PIRO、MEDS评分.以患者28 d转归情况为终点,记录存活和死亡例数.使用SPSS 13.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均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生存组与死亡组间,正态分布、方差齐的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f检验,方差不齐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按患者死亡或生存,进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回归方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价评分系统,对预后的判定能力并确定预后的界值,ROC曲线下面积(AUG)比较用Z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APACHEⅡ、SOFA、SAPSⅢ、SAPS 3-PIRO和MEDS评分,是入选严重脓毒症患者28 d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通过SAPS 3-PIRO、APACHEⅡ、SOFA、SAPSⅢ和MEDS评分的ROC曲线及AUC比较:SAPS 3-PIRO评分与APACHEⅡ、SOFA和SAPSⅢ评分,预测预后的能力相当,MEDS评分预测预后的能力优于SAPS 3-PIRO、APACHEⅡ、SOFA和SAPSⅢ评分.结论 (1) MEDS评分预测预后的能力优于SAPS 3-PIRO、APACHEⅡ、SOFA和SAPSⅢ评分,MEDS具有良好的预测28 d死亡的能力,MEDS≥11分是此类患者病死率增加的标志.(2) SAPS 3-PIRO与APACHEⅡ、SOFA和SAPSⅢ评分预测能力相当,也可用于对急诊ICU严重脓毒症患者的预后进行预测.
创伤弧菌是一种自然生长在温暖海水中的革兰氏阴性弧菌,嗜盐性,毒力较强,由该菌引起的大多数病例表现为肢体软组织损害及严重脓毒症.该症起病急骤、进展迅速,多数病例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病死率高达75%[1].急诊医生是多数创伤弧菌脓毒症的首诊医生,是降低该症病死率的第一道防线,提高首诊医生的诊断意识,采取合理的诊断策略,及早积极治疗,是提高存活率的关键.
严重脓毒症是机体对全身炎症与凝血反应的结果,可以引起多脏器功能不全,甚至死亡.近年来虽然应用更高级的抗生素、更积极的机械通气以及监护和营养支持,但严重脓毒症患者的死亡率仍居高不下.
严重创伤、休克及外科大手术应激后常并发脓毒症,是临床危重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已成为现代危重病急救医学面临的世界性难题.临床上对于严重脓毒症的治疗迄今尚缺乏有效的方法,因此进一步了解脓毒症的确切发病机制和关键作用环节、寻求新的防治途径无疑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20世纪90年代,急救医学领域倡导在严重感染和多器官功能衰竭中使用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这个新的临床概念,认为机体对病原的全身性反应可以理解为脓毒症,而SIRS和脓毒症都是由于炎性细胞因子等过强反应在发病中起主导作用,推测体温的升高与IL-1、IL-6有关,心率加快与IL-1、TNF-α有关,白细胞数增加与G-CSF、GM-CSF、IL-6等有关.若SIRS状态持续4 d以上可以发展成为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
在欧美等国脓毒症(Sepsis)是ICU患者最常见的死因,病死率约为11%,疾病进展到重症脓毒症和脓毒症休克阶段,病死率增加到50%和68%。ICU的急性肾功能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患者病死率为30%~ 60%,如合并脓毒症休克病死率超过75%。70%的AKI患者可发生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 MODS),而无AKI的患者MODS的发生率仅10%。本院GICU的统计AKI发生率为36.5%,合并AKI的严重脓毒症病死率52.5%,合并AKI的MOD病死率为89.5%。
目的 探讨不同病情程度和不同预后的脓毒症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 γ,PPARγ)的蛋白质表达量和活性的变化.方法根据2003年美国胸科医师学会/危重病医学会制定的脓毒症诊断标准,收集2007年12月至2008年3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急诊科和外科ICU收治的48例脓毒症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另选16例健康成年人作为对照.排除既往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正在应用免疫抑制剂、AIDS和肿瘤患者.本研究获得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伦理委员会同意.根据患者的病情程度分为轻度脓毒症组和严重脓毒症组;根据患者28 d是否存活,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利用Ficoll梯度离心法分离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分别采用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ting)和凝胶电泳迁移率(electrophoretic mobility shift assay,EMSA)方法测定外周血淋巴细胞PPARγ蛋白质表达量和活性变化.采用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评分Ⅱ(APACHEⅡ)系统对患者进行病情程度的评分.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轻度脓毒症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PPARγ蛋白质表达和活性(0.56±0.12,4.13±0.22)与正常对照组相比(0.39±0.07,2.42±0.17)明显增加、增强(P<0.05);严重脓毒症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PPARγ蛋白质表达量和活性明显下降(0.30±0.07,1.63±0.12),均低于正常对照组和轻度脓毒症组(P<0.05).与脓毒症存活组患者相比(0.54±0.11,3.59±0.34),死亡组患者PPARγ蛋白质表达量和活性明显下降(0.21±0.08,1.94±0.2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外周血淋巴细胞PPARγ蛋白质表达量和活性对于预测脓毒症患者的病情程度和预后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目的 探讨脉冲高容量血液滤过对脓毒症患者外周血辅助性T细胞(T helper,Th)17及CD4+ CD25+ 调节性T细胞(Treg)影响及其临床价值.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对照研究,将2008年1月至2010年11月在安徽省立医院ICU住院的脓毒症患者40例(男/女=24/16),年龄25~75岁,按照疾病严重程度分为3组:脓毒症组14例(男/女=8/6);严重脓毒症组15例(男/女=9/6);脓毒症休克组11例(7/4).入选和疾病严重程度分级标准:根据1992年美国胸科医师学院(ACCP)/美国危重病医学会(SCCM)共识会议制定的脓毒症诊断标准.排除标准:患有自身免疫系统疾病、急性脑卒中、心肌梗死、病毒性肝炎、HIV感染的患者以及入院前3个月内使用过激素或免疫抑制剂的患者.其中入组5 d内未行血液净化治疗患者15例(男/女=8/7)入选为A组;5 d内行脉冲高容量血液滤过的25例患者(男/女=16/9)入选为B组.两组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连续性血液净化以24 h为1周期,两次血滤之间间隔24 h.其中高容量血液滤过(70 mL·kg-1·h-1)治疗6~8 h后续行常规CVVH治疗16~18 h剂量(35 mL·kg-1·h-1).所有入选的40例脓毒症患者在入选当天和第5天清晨空腹抽外周血送检,行流式细胞术检测血中Th17细胞及CD4+ CD25+调节性T细胞的比例.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配对t检验和One way ANOVA分析.小样本率的比较采用确切概率法.相关分析采用Peason相关分析.另选取本院体检中心的20例健康人为健康对照组.结果 健康对照组Th17表达率为(0.91±0.38)%,CD4+ CD25+ Treg细胞表达率为(0.39±0.23)%.40例脓毒症患者在第1天这两项指标明显升高(P<0.05):其中脓毒症组分别为(2.09±0.53)%,(1.72±0.59)%;严重脓毒症组(3.90±0.80)%,(2.72±0.22)%;脓毒性休克组(1.85±0.35)%,(3.55±0.51)%.Th17表达率,严重脓毒症组最高(P<0.05).而脓毒症休克组与脓毒症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4+ CD25+ 调节性T细胞表达率则呈现:脓毒症休克组>严重脓毒症组>脓毒症组(P<0.05).B组与A组比较,脉冲高容量血液滤过能显著的下调脓毒症患者Th17[(1.87±0.43)vs.(2.48±1.05),P<0.05]和CD4+ CD25+ 调节性T细胞[(1.92±0.89)vs.(2.63±0.92),P<0.05]的表达.结论 脓毒症患者外周血Th17细胞和CD4+ CD25+调节性T细胞表达增加,提示Th17细胞和CD4+ CD25+调节性T细胞在脓毒症的免疫发病机制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脉冲高容量血液滤过能有效的调整Th17细胞和CD4+ CD25+ 调节性T细胞的表达,可作为脓毒症免疫调节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
目的 通过测定严重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患者休克指数(SI)水平,探讨其对严重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预后的影响.方法 本文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选取2011年9月至2013年8月间入住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急诊监护室的严重脓毒症和脓毒症休克患者100例,根据28 d转归再分为生存组(n=48)和院内死亡组(n=52).分别测量并计算所有患者入院时的休克指数(SI1)和入院后就接受液体复苏后2h的休克指数(SI2).结果 (1)死亡组入院时和液体复苏后2h休克指数(1.5±0.05)、(1.2±0.04)高于生存组(1.3±0.08)、(0.9±0.05),二者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根据ROC曲线分析并计算AUC值,死亡组SI1、SI2曲线下面积(AUC)分别是0.707 5、0.889 4,SI2≥1为截断点评价严重脓毒症及脓毒性休克患者的预后评价的敏感性为80.3%,特异性为78.4%.结论 入院后复苏2h的休克指数(SI2)较入院时休克指数(SI1),能较好的预测严重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患者的预后.
目的 探讨IRAK4(interleukin-1 receptor-associated kinase 4,IRAK4)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s)与中国汉族人群严重脓毒症易感性和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006年2月至2009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急诊科收治的192例严重脓毒症患者进行研究.排除既往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正在应用免疫抑制剂、AIDS和肿瘤患者.另外选择年龄和性别匹配的192名健康个体作为对照.本研究获得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伦理委员会同意.严重脓毒症患者根据30 d是否存活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存活组124例,死亡组68例.利用Hapmap中国人群数据库选择标签SNPs(tagSNPs),利用Primer 3软件设计引物;采用DNA抽提试剂盒提取外周血DNA,PCR-直接测序法进行SNPs分型.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在各组之间的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 IRAK4基因7个tagSNPs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在研究样本中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研究发现位于IRAK4基因外显子的SNP rs4251545(G/A)等位基因和基因型频率在严重脓毒症组和健康对照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等位基因P=0.015,基因型P=0.035),携带等位基因A的个体比携带等位基因G的个体更易患严重脓毒症(OR=1.69,95% CI:1.10~2.58);7个tagSNPs的等位基因和基因型频率在死亡组和存活组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IRAK4基因变异与中国汉族人群严重脓毒症易感性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