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澳大利亚Macquarie大学的Wilkins和Williams在《Electrophresis》杂志上首次提出蛋白质组的概念[1].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生命科学进入功能基因时代,研究重点也集中在对生物功能的整体研究.蛋白质组学是基因组学中后兴起的一项新的研究领域,蛋白质不仅能为生命活动规律提供物质基础,而且以其为基础的基因蛋白质组学研究也能为多种疾病机理的阐明及攻克提供理论根据和解决途径.通过对正常个体及病理个体间的蛋白质组比较分析,我们可以找到某些"特异性标志物",为临床早期诊断及药物靶向治疗提供帮助.
目的:研究丙型肝炎病毒核糖体插入位点启动翻译蛋白质功能,构建双顺反子真核表达载体.方法:逆转录PCR(RT-PCR)扩增丙型肝炎基因组中核糖体插入位点序列(IRES),定向克隆到pcDNA3-S质粒多克隆酶切位点中.在IRES下游克隆乙型肝炎病毒核心基因,测序鉴定后获得的质粒经脂质体转染hepG2细胞,间接免疫荧光染色和Western-blot检测.结果:在间接免疫荧光染色后,荧光显微镜下可见乙型肝炎病毒S基因和核心基因表达.转染细胞破碎后免疫沉淀检测和图像分析表明,两种基因有相似的表达量.结论:人为截断HCV 5'NTR区17个碱基,并不影响IRES对下游基因蛋白质翻译,为成功构建了含丙型肝炎病毒IRES的双顺反子表达载体打下基础.
95%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患者表达bcr/abl融合基因,STI 571(格列卫、伊马替尼)能够有效阻断bcr/abl融合基因蛋白质的磷酸化过程,使之酪氨酸激酶样作用失活而促进白血病细胞凋亡从而实现治疗目的.2001年5月美国FDA批准STI571用于干扰素-α(IFN-α)耐药,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加速期(CML-AP)和急变期(CML-BP)患者的挽救性治疗,至2003年底全世界已治疗6万多例.2004年被美国NCCN修改的CML治疗指南列为CML各期的一线治疗用药,获准用于临床.发展如此之快是任何药物前所未有的,也是目前继全反式维甲酸之后第二个公认的基因融合蛋白质产物的靶向药物.以下结合我们的研究及文献复习浅谈对白血病分子靶向治疗的认识.
研究细胞凋亡调控基因蛋白质在不同证型慢性胃炎患者中的表达,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Bax、Fas、P16、P53、P185、CD44、bcl2及nm23H1等,探讨慢性胃炎不同证候的基因蛋白质表达特征,为揭示中医证候的基因蛋白质特性、表达调控的变化及其规律,证候的基因蛋白质分子诊断学基础,建立微观辨证指标体系,以及证候的动物基因模型复制研究提供思路,奠定基础。
据统计,华尔街生物科技股的市值在过去1年里翻了一番,高达3000多亿美元;纳斯达克综合指数中的生物科技股票指数在过去1年半中上升了321%;美国基因治疗公司因绘出一组人类染色体基因蛋白质相互作用图而股价飚升,在几个月内股价从5美元飞涨到179美元.可以说,生物科技时代已经来临,生物经济前途无量.
目的:观察加味左金丸对大鼠胃癌前病变基因蛋白(PCNA、EGFR)表达的影响,并探讨其治疗胃癌前病变的机理.方法:采用SP法检测自然恢复组、加味左金丸高、中、低剂量组,维甲酸组和正常组大鼠胃粘膜组织中PCNA、EGFR蛋白表达的情况,并计算细胞增殖指数(PI).结果:加味左金丸各治疗组PI及EGFR蛋白阳性例(率)与自然恢复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或P<0.05);在PI方面,加味左金丸各治疗组优于维甲酸组(P<0.05);在EGFR蛋白阳性例(率)方面,加味左金丸各治疗组与维甲酸组无差异(P>0.05).结论:甲硝基亚硝基胍(MNNG)为主要工具药诱发的大鼠胃癌前病变存在EGFR阳性高表达和PI增高,而加味左金丸则可以通过对抗原癌基因激活,下调EGFR的表达,抑制细胞增殖,而发挥对大鼠胃癌前病变的治疗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