肽核酸(Peptide Nucleic Acids,PNAs),是20世纪90年代初发现的新型DNA/RNA同类物,是一类人工合成的用蛋白质骨架代替核酸中的磷酸核糖骨架而形成的新型分子,由于它拥有诸多DNA/RNA不具有的优点,因此具有非常广泛的生物学效应.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研究PNA片段对HBV抗原系统的抑制,从而筛选高抗原抑制率的PNA片段,为进一步研制有效的抗病毒药物提供依据.
近年来,大量研究揭示了核酸的多种生物学功能形式,这些具有不同特性的核酸称之为功能性核酸(functional nucleic acids,FNAs),如天然存在的核酶[1]、反义RNA[2]和核糖开关[3];以及运用selex(systemic evolution of ligands by exponential enrichment)技术人工合成的适体[4-5]和变构核酸酶等.
肽核酸(peptide or polyamide nucleic acids,PNA)是脱氧核糖核酸(DNA)的模拟物,由Nielson[1]等人于1991年设计并合成的.因其生物稳定性极高以及其对核酸结合的高度特异性和高度亲和力,故在分子生物学应用和基因治疗中显示了广阔的前景.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生物标志物定义工作组将生物标志物定义为“一种具有能客观测量同时可用于评价一般生物过程、发病过程或医疗干预相关药物反应的指示物”[1].大量正在进行的肺癌相关研究致力于探讨用于早期诊断和高风险预测的气道上皮细胞、痰液、呼气、尿液和血液中的生物标志物.在此,着重评述肺癌的循环生物标志物,尤其是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s,CTCs)与循环核酸(circulating nucleic acids,CNAs).
结直肠癌是消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和病死率在所有恶性肿瘤中分别位居第3位和第4位,且呈逐年递增趋势[1]。大肠癌早期无明显症状,病情发展较为隐匿,诊断时大多已为晚期,预后不良。因而,提高大肠癌的早期筛查诊断率,使患者进行及时治疗,对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然而,作为大肠癌诊断金标准的肠镜下组织活检由于是一种有创的侵入性检查,并不适合早期筛查,而粪便脱落细胞学检查、大便潜血实验虽为无创性检查,但其敏感性差、特异度低,早期诊断价值有限。而血清肿瘤标记物在肿瘤的诊断预后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目前,大肠癌的常见肿瘤标记物有CEA、CA19-9、CA-125等,但对早期大肠癌检出率很低,同样限制了其临床应用效果。随着肿瘤标记物研究的深入,外周血循环游离核酸( circulating nucleic acids)被认为是与肿瘤进展预后密切相关的新型标记物。这些核酸在肿瘤的早期阶段就已入血,具有与肿瘤细胞相同的表观遗传学和肿瘤组织遗传学的异常改变。通过对外周血游离核酸的检测,可以达到对恶性肿瘤实施无创、实时、动态的监测效果,为肿瘤的早期诊断、预后评估、复发监测提供重要的临床参考价值。外周血循环的核DNA( nDNA)、线粒体DNA(mtDNA)以及微小核酸(miRNA)作为近年来新型肿瘤标记物的研究热点,备受关注。本文对它们作为肿瘤标记物在结直肠癌中的应用及研究现状进行综述,报告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