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比较粤语大学生与普通话大学生普通话语音加工能力的异同,为第二语言学习和普通话教育的推广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根据粤语、普通话双语历史评估,选择27名粤语大学生和30名普通话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oddball范式,对被试普通话的声母、韵母、声调意识进行测试;采用自编的快速命名测试(数字、字母、颜色、图形)对其进行命名速度测试;利用心理实验测试系统(PES)直接测试并记录被试的语音工作记忆得分.对上述结果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的方法进行比较.结果:粤语大学生韵母得分和总分低于普通话大学生(P<0.01),声母和声调得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粤语大学生在数字、字母、颜色快速命名时间明显长于普通话大学生(均P<0.01),而图形快速命名时间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粤语大学生和普通话大学生工作记忆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粤语大学生的普通话语音加工能力显著低于普通话大学生,主要体现在韵母意识和快速命名速度上.提示我们在今后的汉语语音加工研究中,应对粤语和普通话人群区别对待.
目的: 探索其汉字听写障碍儿童的认知加工特点,了解汉字听写障碍的发生机制及性质.方法:以对某患儿的个案研究为主,结合生理年龄和阅读水平对照组(各5人).共三个实验,分别是视觉加工、语音加工、视听联结任务.结果:实验一、二的结果为个案在视觉和语音加工任务上并不落后于两对照组;而在实验三中,个案总分为11分,生理年龄对照组、阅读水平对照组的平均分为19分、14.6分,将三者两两之间进行二比率差异的显著性检验,结果个案与生理年龄对照组之间:Z=2.432,P<0.05;个案与阅读水平对照组之间:Z=1.124,P>0.05;两个对照组之间:Z=2.324,P<0.05.结论:本研究表明,形音联结落后是DT听写障碍的内在原因,汉字听写障碍与拼音文字障碍困难的认知加工机制不同,形音连接能力缺陷也许是汉字听写障碍的重要原因.
目的研究汉语阅读障碍儿童的语音加工能力,探索汉语阅读障碍发病机制,为研究其神经机制奠定理论基础.方法以正常儿童做对照组,根据汉语拼音特点,采用人-机对话的方式,进行拼音声母、韵母的识别和编码.结果声母识别任务,阅读障碍儿童组加工需要的反应时间(8.07±3.02)比对照组(5.75±2.03)显著延长(P <0.01),但是识别正确的个数却较低(实验组与对照组分别是18.33±3.27,20.90±3.09);韵母识别任务基本同上.声母、韵母编码任务,阅读障碍组与对照组儿童的差距更加明显,以声母编码为例,实验组比对照组儿童的反应时间长(分别是20.22±5.87,14.90±4.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汉语阅读障碍儿童与表音文字的同辈类似,也存在语音加工缺陷.语音加工缺陷可能也是汉语阅读障碍儿童的发病机制之一.
从神经网络的角度研究词汇阅读的大脑神经机制,需要揭示语义和语音神经回路的动态协作机制,而语义加工神经回路是探讨该问题的一个亟待解决的瓶颈问题.利用汉字表义的独特性,以形旁语义作用的神经机制为切入点,计划开展的4个fMRI实验拟探讨汉字阅读的语义神经回路及其与语音回路的动态协作机制.实验1利用多参数相关分析技术,识别与汉字语义和语音属性相关的功能脑区;实验2和实验3集中考察形旁语义加工的大脑神经机制,深入探讨形旁语义作用的实质,揭示汉字阅读中语义加工的神经回路;实验4通过建构汉字阅读的动态因果模型,考察在刺激驱动和任务调节下,阅读相关脑区联结模式的动态变化,阐明语义和语音神经回路的相互协作机制.研究结果将从跨语言的角度,阐明阅读神经网络的内部动态机制,为联结主义理论提供神经生理方面的直接证据;并为基于脑科学的教育教学和阅读障碍矫治等实践应用提供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