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文献报道证实,心脏手术后胃粘膜内pH低下者术后合并症增多,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OPCAB)中由于对心脏的刺激比较强烈,故加强胃肠道的保护尤其重要.有报道认为丹参对胃肠道有一定的保护作用.1999年1月-2003年1月,我们以胃粘膜内pH(gastric mucosa intramembrane pH, pHi)为指标,观察了复方丹参注射液对OPCAB中胃粘膜的保护作用,现报道如下.
10年前在我院行胃镜、病理和Hp检测确诊为Hp阳性者63例,10年后到我院复查再次行上述检查,其中16例转阴,47例仍为阳性。采用细菌培养和Giemsa染色检测胃粘膜内Hp,用间接ELISA法检测了47例Hp持续感染10年患者血清抗Hp CagA-IgG和抗Hp IgE,并检测了这些患者10年前后胃镜和病理组织学变化。
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慢性活动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密切相关.根除Hp可使慢性活动性胃炎的炎症消退,促进消化性溃疡的愈合,显著降低潰疡的复发率[1,2].但是,胃粘膜内Hp感染的治疗较难,须服用2~4种药物,疗程2周.虽然两联疗法依从性好,不良反应少,但Hp根除率相对较低.瑞倍(RBC)是雷尼替丁和枸橼酸鉍经化学合成的新药,其生物学特性显著优于雷尼替丁与枸橼酸鉍.1999年8月~2000年4月,我们将以瑞倍为基础的短程三联疗法,与以鉍剂为基础的经典三联疗法做比较,探索疗效高、不良反应少、费用低廉和依从性好的根除Hp方案.
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可引起慢性活动性胃炎,是消化性溃疡的重要发病因素之一。根除HP可使慢性活动性胃炎的炎症消退,促进消化性溃疡的愈合,显著地降低溃疡的复发率[1,2]。但是,胃粘膜内HP感染的治疗相对较难,需服用2~4种药物,疗程2周。虽然两联疗法依从性好,副作用少,但HP根除率相对较低。瑞倍(RBC)是雷尼替丁和枸橼酸铋经化学反应合成的新药,其生物学特性显著优于雷尼替丁与枸橼酸铋的混合物,国内这方面的研究报道相对较少。本文将以瑞倍为基础的短程三联疗法,与以质子泵抑制剂为基础的短程三联疗法及以铋剂为基础的经典三联疗法作对照,旨在探索疗效高,副作用少,费用低,依从性好的根除HP的方案。
一氧化氮(NO)是生物体内的信息传递小分子,并与许多疾病过程有关.目前认为,胃粘膜内NO来源于巨噬细胞和多形核白细胞[1],而胃癌细胞自身能否产生NO尚不清楚,鉴于一氧化氮合酶(NOS)是形成NO的关键限速酶,为此本文观察了胃癌细胞内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 mRNA的表达情况.
自1983年澳大利亚学者Marshall和Warren从慢性胃炎患者胃粘膜内成功分离培养出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以来,来自成人和儿童的大量研究证实Hp和许多上胃肠道疾病相关。Hp是慢性活动性胃炎的主要致病因素,是消化性溃疡病发病的重要因素。Hp的长期感染也与胃腺癌和胃粘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的发生相关。临床研究发现根除Hp可明显降低消化性溃疡病的复发率,还可使胃MALT淋巴瘤病程发生逆转,甚至消失;并可改善一部分慢性胃炎患者的顽固性消化不良症状。可以说Hp的发现和研究,把胃肠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水平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我国是Hp感染的高发地区,儿童又是Hp感染的高危人群,如何根据自己医院的实际情况选用适合小儿Hp感染的诊断技术,掌握治疗Hp感染的适应证及准确应用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是儿科临床医师最为关注的问题。本文就此作一介绍与初步评价,以供临床医师参考。
胃黄斑瘤(xanthe lasma)又称为黄色瘤(xanth oma)或类脂岛(lip idi sland),是一种胃粘膜内形成的奶油色斑块,属于良性病变,组织学上病变固有膜是成片充满脂质的巨噬细胞聚集而成,胞质丰富泡沫状,这些细胞易与胃印戒细胞相混淆.现将在胃粘膜活检中诊断10例黄斑瘤结合文献就其临床病理特点进行探讨.
患者,男,51岁。上腹部疼痛反复发作5年。前二年在外院胃镜检查为十二指肠球 部溃疡,而后三年定期来本院胃镜检查结合病理诊断为幽门管溃疡。5年间一直进行内科治 疗。一周前上腹部疼痛加剧,并排黑便一天,求诊本院。体检:贫血貌,腹平软,右上腹压 痛明显。粪便潜血(++),血红蛋白92g/L。胃镜检查:幽门前区近幽门口有-2×2cm 溃疡,底灰白苔,溃疡小弯侧见颗粒状隆起,略不规则,活检质脆。溃疡旁见一个0.8× 0.8cm圆形瘘口,活检钳从幽门前区瘘口、瘘管可进入到十二指肠球腔。反之,活检钳 由幽门口进入十二指肠球腔,经瘘道可进入胃腔。胃镜诊断:幽门管溃疡(A1),恶性变 ?;幽门管溃疡、十二指肠球腔瘘。病理:管状腺癌。随即住院手术,手术示幽门管 见一溃 疡直径2×2cm,幽门前区溃疡溃破与十二指肠球腔瘘道形成。大体病理切片示部分胃粘 膜及粘膜下层结构消失,被四层结构取代,该病变周边的胃粘膜内可见肿瘤细胞呈柱状排列 成腺管状,肿瘤细胞未侵及粘膜下层、肌层及浆膜层。综合诊断为幽门管溃疡早期恶变。 讨论:胃溃疡恶变率文献报告不足1%,发现幽门管溃疡早期恶变,十二指肠球腔瘘实属罕 见。本例告诫我们对于久治不愈的良性溃疡,特别对于中老年人要提高警惕,定期复查。溃 疡部位的活检,首先取镜下所见“最不正常”的部位,应沿溃疡边缘内侧缘钳取,活检块数 尽量多。幽门前区溃疡由于瘢痕的收缩可能引起胃窦部解剖结构的变化形成假幽门,而误将 幽门管溃疡认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因此,在内镜操作过程中,要仔细观察,以免造成误诊 。
肠上皮化生(intestinal metaplasia,IM)又称肠化.自1883年Kappffer[1]在胃粘膜内发现和肠上皮相似的结构后,引起了医学界广泛的关注,100多年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深入探讨,对肠上皮化生的认识日趋完善,现就接触近年来有限文献,综述如下.
目的: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探讨胃粘膜内CD3、S-100+树突细胞和nNOS的表达与慢性胃炎的关系及意义.方法:检测标本均取自胃窦部活检的胃粘膜组织.结果:CD3+细胞主要分布于上皮、腺上皮和固有膜内,而S-100+树突细胞则主要位于固有膜内,各组间细胞数量有显著差异(P<0.01),nNOS阳性反应主要位于上皮和腺上皮的基底部,但各组之间nNOS的表达程度不同,特别是萎缩性胃炎与浅表性胃炎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我们认为对CD3、S-100+树突细胞和nNOS的检测不仅有助于判断胃炎的病变程度,而且也为临床对胃炎的治疗提供新的启示.
本院1998~1999年内镜检查288例患者,其中32例发现胃粘膜内出血点,现分析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