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了解居住模式对军队离退休疗养员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HO QOL-BREF)>及自编的<军队离退休疗养员一般情况调查表>对324名军队离退休疗养员进行调查.结果 (1)军队离退休疗养员生存质量各领域得分均高于地方社区人群.(2)采用"分开住,子女常回家"这种居住模式的离退休疗养员生存质量各领域得分均最高.结论不同的居住模式对离退休疗养员的生存质量有影响.
城市,是我们征服自然的开始,也是我们被自然抛弃的起点.没有了森林,没有了动物,没有了花朵芬芳,我们是如此孤独.终有一天,你那点微不足道的成就感无法再掀波澜,冰冷建筑里那些灯红酒绿刺激不了你我的神经.于是,这个世界又多了一个抑郁的人.孤独的现代都市人由于人群的高度密集,尤其在中国,城市居民很难延续农村地区更具人情味的互动性居住模式.
目的 了解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与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揭示在不同家庭生活模式中教养的子女会有何种心理差异,并导致不同心理问题的产生.方法 运用症状自评量表(SCL- 90)和本研究自行设计的青少年调查问卷,同全国青少年常模进行统计学比较,用统计工具SPSS 13.0进行单样本t检验.结果 ①与父母交流少的子女因子得分明显高于1986年全国青少年常模(躯体化t=2.95,强迫t=7.56,人际t=1.87,抑郁t=4.71,焦虑t=4.66,敌对t=7.16,恐怖t=4.20,偏执t=4.33,精神病性t=4.86;P≤0.001);②对学生不同居住模式进行分析,寄居亲属家的学生,强迫症状和敌对因子得分较高(强迫t=2.46,敌对t=3.40;P≤0.05);③认为父母对自己不了解的学生因子得分明显较高(躯体化t=6.01,强迫t=11.41,抑郁t=6.54,焦虑t=8.11,敌对t=12.42,偏执t=7.70,精神病性t=8.46;P≤0.01).结论 本组被试强迫和敌对等因子的均分普遍高于全国常模.父母应采用青少年易接受的方式与其交流,为其养成良好的思维模式和人格品质创造条件.
目的 探讨北京市老年人居住模式与健康状况的关系.方法 随机整群抽取北京市某城区65岁及以上2 109户3 011名老年人进行入户调查.结果 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居住模式是老年人健康状况的影响因素.就居住模式进一步研究发现,夫妻家庭是被调查老年人的主流家庭模式;随着年龄的增加,双亲和成年后代家庭向夫妻家庭、单亲和成年后代以及单身家庭转换;夫妻家庭在70~74岁年龄段达到顶峰,而后向单亲和成年后代家庭以及单身家庭转变.结论 一个和谐的居住模式有利于构建稳定、和谐的小社会,有利于老年人拥有良好的健康状况以及高品质生活质量.
目的 了解不同居住模式下农村老年人的养老情况,为构建新型养老模式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于2015年7-9月对浙江省农村的199名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和定性访谈.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被调查的农村老年人中,独居者占18.6%,和配偶居住者占40.2%,和子孙同住者占41.2%.独居者、和配偶居住者、和子孙同住者在荤素搭配率、健康状况好、医保知识了解率、养老保险参保率、选择居家作为理想居住模式的比例为83.8%、86.3%、96.3%、29.7%、21.3%、13.4%、64.9%、57.5%、82.9%、64.9%、72.5%、48.8%、73.0%、88.8%、91.5%.不同居住模式下,农村老年人的饮食状况、健康状况、医保知识、养老保险参保情况、理想居住模式等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差异(均P<0.05).结论 不同居住模式农村老年人的养老情况存在差异,居家依然是老年人理想的居住模式,机构养老等新模式还需进一步建设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