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出血/针灸疗法】相关文献(13)
  • 针刺对高血压脑出血术后病人神经功能的影响

    《中国针灸》 北大核心 CSTPCD CSCD AJ CA CBST 2006年4期

    目的:探讨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术后病人的最佳疗法.方法:将本病患者10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对照组采用内科西药(甘露醇、心痛定、罗氏芬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术后9天加用针刺,取内关、水沟、三阴交、极泉、委中等穴,并合用头针,治疗10天(1次/日),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进行治疗前后的功能评价.结果:采用针刺法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14.0%,经统计学处理(P<0.01),两组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结论: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采用针刺配合西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有协同作用,疗效更好.

    脑出血/针灸疗法 高血压/针灸疗法 针刺疗法/方法 手术后期间
  • 针刺联合醒脑静注射液治疗脑出血急性期观察

    《中国针灸》 北大核心 CSTPCD CSCD AJ CA CBST 2006年4期

    目的:观察不同治疗方案对脑出血急性期的疗效.方法:将140例脑出血急性期患者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针刺组、醒脑静组和常规治疗组,采用单一或联合的方案进行治疗,观察不同方案对各组患者血肿吸收速度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影响.结果:各治疗方案对血肿吸收和神经功能缺损均有显著疗效(均P<0.001),尤以联合治疗组效果最佳(P<0.01,P<0.001).结论:针刺联合醒脑静注射液治疗脑出血急性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脑出血/针灸疗法 脑出血/中医药疗法 急性病 针药并用
  • 毫针浅刺法治疗急性脑出血的临床观察

    《中国针灸》 北大核心 CSTPCD CSCD AJ CA CBST 2005年4期

    目的:探讨治疗急性脑出血(ICH)的最佳方法.方法:将本病患者85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5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采用内科西药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毫针浅刺法治疗.结果:采用毫针浅刺法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45.0%,经统计学处理(P<0.01),两组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提示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采用毫针浅刺法配合西药治疗急性脑出血有协同作用,疗效更好.

    脑出血/针灸疗法 针刺疗法/方法 毛刺
  • 电针对脑出血模型大鼠脑组织一氧化氮、内皮素、总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中国针灸》 北大核心 CSTPCD AJ CA CBST 2002年7期

    方法:选择胶原酶加肝素联合注射法诱导脑出血大鼠模型,观察电针不同穴位对大鼠脑组织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总抗氧化能力(T-AOC)的影响.结果:针"水"组能明显降低造模后脑组织中升高的NO,与模型组相比,P<0.05;针"水"组、针"风"组皆能降低造模后脑组织中升高的ET,与模型组相比,P<0.05;且针"水"组、针"风"组还能提高造模后脑组织中降低的T-AOC,与模型组比,P<0.05.结论:针"水"组和针"风"组皆能降低脑出血模型血肿周围脑组织中升高的ET含量,提高其抗氧化能力,且针"水"组尚能降低血肿周围脑组织中升高的NO含量.

    脑出血/针灸疗法 电针 一氧化氮/分析 内皮缩血管肽类/分析
  • 头穴透刺对急性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血浆ET、CGRP的影响

    《中国针灸》 北大核心 CSTPCD CSCD AJ CA CBST 2005年10期

    目的:探讨头穴透刺治疗急性脑出血的作用机制.方法:将60例急性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头穴透刺组(30例)和西药对照组(30例).两组基础疗法相同,头穴透刺组再加患侧百会透太阳针刺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浆内皮素(ET)、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水平的变化.结果:头穴透刺组治疗14 d后血浆ET水平明显低于西药对照组(P<0.01),血浆CGRP水平明显高于西药对照组(P<0.01).结论:头穴透刺对急性脑出血患者血浆ET、CGRP水平有明显良性调节作用.头穴透刺是通过调节脑出血患者ET、CGRP异常水平来达到治疗目的,从而改善患者的预后.

    高血压性脑病/针灸疗法 脑出血/针灸疗法 头针 透针 内皮素类/针灸效应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针灸效应
  • 针刺对实验性脑出血大鼠不同脑区及心肌内皮素mRNA表达的影响

    《中国针灸》 北大核心 CSTPCD CSCD AJ CA CBST 2006年3期

    目的:探讨针刺治疗脑心综合征的作用机制.方法:将实验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脑出血组、针刺组、针刺对照组,针刺组取"内关""水沟""人迎",针刺对照组取"神门""膻中".采用组织原位杂交技术检测其中枢心血管特定调节区域及心肌内皮素(ET)mRNA表达的动态变化,并对阳性反应物进行图像定量分析.结果:实验性脑出血可迅速诱导ET基因在脑出血周围区、下丘脑、脑干、海马、心肌的异常表达.脑出血6 h即可见ET mRNA表达上调,到24 h达高峰,72 h时段虽略有减少,但仍高于正常水平.同时心肌的ET表达增多.针刺可阻断由脑出血诱导的ET基因表达的增加.结论:针刺通过阻断脑出血诱导的ET基因表达的增加,起到对脑出血造成的神经元及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

    脑出血/针灸疗法 内皮素类/针灸效应 基因表达/针灸效应
  • 针刺对急性脑出血大鼠TNF-α的影响

    《中国针灸》 CSTPCD 北大核心 2004年6期

    目的:探讨针刺对急性脑出血大鼠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自身动脉血注入法,在Wistar大鼠身上复制急性脑出血模型,以针刺为治疗手段,观察肿瘤坏死因子(TNF-α)在大鼠脑组织中的表达,并与非针刺治疗组进行比较.结果:针刺治疗组TNF-α的表达在注血后6 h、24 h、3 d、7 d、14 d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对急性脑出血后TNF-α介导的免疫炎性反应过程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脑出血/针灸疗法 急性病 肿瘤坏死因子/代谢
  • 针刺配合西医疗法治疗急性脑出血22例临床观察

    《中医杂志》 北大核心 CBST 2001年5期

    脑出血是中老年人死亡及致残的重要原因之一。针刺对急性脑梗塞的临床治疗报道较多,能促进患者偏瘫肢体功能的恢复,疗效肯定[1~3]。但对针刺治疗急性脑出血尚存在着争议,因此有关报道甚为少见,为探讨针刺对急性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本文对比观察了针刺对急性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恢复的影响。1 临床资料 病例入选条件:(1)CT或MRI确诊为脑出血的住院病人。(2)发病至接受住院治疗时间在3天以内。(3)有偏瘫,且偏瘫侧肢体肌力≤4级。(4)可有轻度意识障碍或浅昏迷,但无中度以上的昏迷。 将符合条件的住院病人46例随机分为针药组和药物组,针药组22例,男16例,女6例,年龄63±10岁,发病至住院时间1.6±1.2天;药物组24例,男19例,女5例,年龄62±9岁,发病至住院时间1.4±1.6天。两组病例具可比性(P>0.05)。

    脑出血/针灸疗法 脑出血/中西医结合疗法
  • 针刺对急性脑出血模型大鼠局部脑血流量的影响

    《中医杂志》 北大核心 CSTPCD CSCD CBST 2004年9期

    动态观察急性脑出血模型大鼠出血半球脑表面血流量的变化规律及针刺效应.方法:应用激光多普勒血流监测仪分别动态观察治疗组、对照组及模型组急性脑出血模型大鼠出血半球脑表面血流量.结果:脑出血后,模型组脑表面血流量大幅下降,与正常组、对照组和治疗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P<0.01).且治疗组在增加局部脑血流量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针刺能显著增加急性脑出血后脑局部血流量,一定程度上阻止了因局部脑血流降低而引发的一系列病理现象,对保护脑细胞,避免脑细胞损害均起了积极的作用.

    脑出血/针灸疗法 局部血流/针灸效应
  • 电针干预急性期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和神经功能的变化

    《中国临床康复》 北大核心 CSTPCD CA 2006年31期

    目的:观察急性期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接受电针治疗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以及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水平的变化.方法:①选择2004-08/2005-10郧阳医学院附属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高血压脑出血患者60例.入院距发病时间3~24 h,经CT及MRI明确诊断,出血量<40mL;均对治疗方案和检测指标知情同意.在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后,将其分为2组:治疗组30例(男16例,女14例)和对照组30例(男17例,女13例).②对照组仅行对症治疗.治疗组在对症治疗的同时,电针治疗仪(上海华谊医用仪器有限公司生产,型号G6805-2A)治疗2个疗程,针刺以头针为主(选穴以水沟、太阳、百汇、风府、哑门、上星为主),体针为辅(取穴上肢: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中渚;下肢:环跳、阳陵泉、足三里、解溪、风市、昆仑),均取患侧.电针参数疏密波,留针20~30min,1次/d,10 d为1个疗程,间隔3 d后进行下1个疗程.③于治疗前,治疗2,4周后分别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最高分45分,神经功能缺损轻度0~15分,中度16~30分,重度31~45分).疗效判定:基本恢复为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100%,显著进步为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进步为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显效率(%)=(基本恢复患者数+显著进步患者数)/患者总数×100%.按北京邦定生物医学公司提供的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酶联免疫分析测定盒说明书检测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④用两样本均数的t检验和两因素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比较组间差异的显著性.结果:急性期高血压脑出血患者60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疗效:治疗组显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80%,53%,x2=4.800,P<0.05).②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比较无明显差异[(19.6±7.8),(18.8±6.7)分,P>0.05],治疗2和4周后明显降低[治疗组:(15.8±6.2),(11.5±3.5)分;对照组:(16.6±6.4),(13.6±4.4)分,F=46.352,22.547,P<0.01,0.05].治疗2周后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差异不明显(P>0.05),治疗4周后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t=2.045 8,P<0.05).③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水平:治疗组治疗2和4周后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14.5±4.2),(12.6±3.),(19.7±6.3)分,F=67.56,P<0.01];治疗前2组患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水平差异不明显(P>0.05);治疗2和4周后治疗组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组:(14.5±4.2),(12.6±3.5)分;对照组(17.3±4.6),(14.8±3.7)分,t=2.462 1,2.365 9,P<0.05].结论:电针可以降低急性期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水平,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脑出血/针灸疗法 磷酸丙酮酸水合酶/血液 电针
  • 综合治疗脑出血早期30例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综合治疗脑出血早期的临床疗效.方法:两组60例脑出血病人(血肿>10ml者)均行微创锥颅血肿穿刺引流术.对照组30例采用西医常规加针灸、按摩治疗;治疗组30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于发病或微创术24h后予以香丹注射液30ml/天静脉滴注.于治疗5天、10天、15天后分别对两组病人进行颅CT、凝血2项检查及临床评价.结果:治疗组意识、语言及偏瘫肢体功能恢复均优于对照组,血肿容积明显缩小,纤维蛋白原降低明显,两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凝血酶原变化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脑出血早期予以小剂量香丹注射液治疗,能显著改善脑缺血,有效减轻血肿周围继发性神经元损害,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既缩短了病程,又提高了脑出血病人的治愈率,降低了致残率和死亡率.

    脑出血/中西医结合疗法 脑出血/中医药疗法 脑出血/针灸疗法 脑出血/按摩疗法
  • 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30例总结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疗效.方法:将60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处理,治疗组加用针刺治疗.结果:治疗组不论是综合疗效、神经功能缺损改善程度,还是血肿吸收情况均优于对照组.结论:针刺早期介入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能提高脑出血患者的临床疗效,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促进血肿吸收.

    脑出血/中西医结合疗法 脑出血/针灸疗法 高血压病/并发症
  • 头穴透刺结合清开灵对急性脑出血血浆ET、CGRP的影响

    《陕西中医》 北大核心 2006年11期

    目的:探讨头穴透刺结合静滴清开灵对急性脑出血患者血浆ET、CGRP的影响.方法:治疗组30例,头穴百会透悬厘穴,静滴清开灵;对照组30例静滴清开灵.结果:治疗组治疗14d后血浆ET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血浆CG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提示:头穴透刺可通过降低ET含量和升高CGRP含量来调节血浆ET、CGRP异常水平来达到治疗目的.

    脑出血/针灸疗法 头针刺激区 透刺 E选择素/代谢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代谢
没有更多内容啦~
爱学术网-期刊论文服务平台 2014-2022 爱学术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4-2022 爱学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苏ICP备2020050931号 版权所有:南京传视绛文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