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黏膜屏障损伤】相关文献(7)
  • 针刺对5-氟尿嘧啶所致肠黏膜屏障破坏大鼠的保护作用

    《针刺研究》 北大核心 CSTPCD CSCD 2016年2期

    目的:观察针刺对5-氟尿嘧啶(5-Fu)所致肠黏膜屏障破坏的保护作用,为临床针刺防治化疗引起的肠黏膜损伤提供实验依据.方法:30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和针刺组,每组10只.腹腔注射5-Fu复制肠黏膜损伤模型.针刺组针刺双侧“天枢”和“足三里”穴,每天1次,连续6d.观察大鼠体质量变化、腹泻状况评分、小肠黏膜厚度,ELISA法测定血浆内毒素(endotoxin,ET)含量、二胺氧化酶(diamine oxidase,DAO)活性和D-乳酸(D-lactate acid,D-LA)水平.结果:从实验第2天起,模型组体质量始终低于空白组(P<0.05,P<0.01);实验第6天,针刺组体质量高于模型组(P<0.05).模型组和针刺组大鼠均在实验第6天达到腹泻高峰,且第6天时针刺组的腹泻发生率和腹泻均分均低于模型组(P<0.01).实验第7天,模型组小肠黏膜厚度低于空白组(P<0.01),针刺组和模型组比较小肠黏膜厚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血浆ET含量、DAO活性和D-LA水平均明显高于空白组(P<0.01);针刺组血浆ET含量、DAO活性和D-LA水平均低于模型组(P<0.01).结论:针刺疗法对5-Fu所致大鼠肠黏膜屏障的破坏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能够促进肠功能恢复.

    针刺疗法 5氟尿嘧啶 化疗 腹泻 肠黏膜屏障损伤
  • 肠黏膜屏障损伤在脱氧胆酸诱导肠腺瘤癌变过程中的作用研究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CSTPCD 北大核心 2016年14期

    目的 持续暴露脱氧胆酸(deoxycholic acid,DOC)可诱导肠腺瘤癌变,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旨在探讨肠黏膜屏障损伤在DOC诱导肠腺瘤癌变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将20只4周龄Apcmin/+小鼠均分为对照组和DOC组,对照组常规饮水,DOC组给予含质量分数0.2% DOC饮用水,给药12周后处死,观察两组小鼠肠道腺瘤大小、数目及癌变率.采用HE染色评价肠道腺瘤病理类型,采用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的葡聚糖(fluorescein isothiocyanate-conjuagted dextran,FITC-D)检测小鼠肠道通透性,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评价两组小鼠肠道组织各种紧密连接蛋白、杯状细胞及潘氏细胞相关分子的表达水平.结果 DOC组Apcmin/+小鼠肠道息肉数量为57.00±3.07,较对照组21.50±4.69明显增加,t=20.03,P<0.000 1.DOC组小鼠血清中FITC-D浓度为(1.17±0.12) μg/mL,明显高于对照组(0.51±0.07) μg/mL,t=4.30,P=0.004;DOC组小鼠肠道ZO-1(0.31±0.04)和Claudin 3 mRNA表达量(0.14±0.0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0.78±0.07(t=5.53,P=0.000 3)和0.92±0.08(t=9.80,P=0.000 6),而DOC组增加肠道通透性的Claudin 7 mRNA表达量为5.79±0.5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61±0.30,t=6.83,P=0.002 4;DOC组小鼠肠道染色阳性细胞数PAS(20.88±0.79)和MUC2(13.10±1.16)均较对照组35.44±1.68(t=7.84,P<0.000 1)及28.50±0.96(t=10.24,P<0.000 1)明显减少;且DOC组小鼠肠道MUC2 mRNA表达量为0.15±0.04,低于对照组的0.91±0.05,t=11.34,P<0.000 1;DOC组胃型黏蛋白MUC5 mRNA表达量为2.40±0.26,高于对照组的0.96±0.02,t=4.21,P=0.005 6;DOC组小鼠肠道潘氏细胞溶菌酶染色阳性细胞数为5.19±0.26,较对照组7.49±0.33显著下降,t=5.49,P=0.000 6.同时DOC组潘氏细胞分泌防御素(0.12±0.27)及隐凹素(0.20±0.35)基因表达量均低于对照组的0.87±0.05(t=13.75,P<0.000 1)和0.87±0.05(t=10.95,P<0.000 1).结论 DOC可通过增加肠道黏膜通透性、破坏肠道上皮间紧密连接蛋白、减少杯状细胞及潘氏细胞数量损伤肠黏膜屏障,从而促进Apcmin/+小鼠腺瘤生长及癌变.

    肠黏膜屏障损伤 脱氧胆酸 腺瘤癌变 紧密连接蛋白 杯状细胞 潘氏细胞
  • 荧光标记生物素法评价大鼠肠黏膜屏障损伤

    《肠外与肠内营养》 北大核心 CSTPCD CSCD 2010年3期

    目的:利用荧光标记生物素检测大鼠缺血-再灌注肠黏膜屏障损伤. 方法:将20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后1、3和5 h组,共四组,每组5只.利用动脉夹夹闭肠系膜上动脉1 h后放开,建立大鼠缺血-再灌注模型.观察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肠组织形态学改变,并用荧光标记生物素作为探针,应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大鼠缺血-再灌注肠黏膜屏障损伤. 结果: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肠黏膜明显受损,病理表现为肠黏膜水肿和炎性细胞浸润.损伤程度随缺血后再灌注时间的延长而增加.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发现,荧光标记生物素穿透缺血-再灌注肠上皮进入黏膜下层,表明肠上皮屏障受到破坏. 结论:缺血-再灌注可损伤大鼠肠屏障功能.荧光标记生物素法是一种适合评价实验动物肠黏膜屏障损伤的方法.

    缺血-再灌注 荧光标记生物素 肠黏膜屏障损伤
  • 消化道重建术后肠道细菌移位的临床研究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CSTPCD CA 2011年2期

    目的:探讨消化道重建术后肠黏膜屏障损伤与肠道细菌移位(BT)及BT与术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的关系.方法:选择60例择期行消化道重建术的患者,于术前和术后1、3、5d采集外周血,进行血桨二胺氧化酶及全血细菌DNA检测.全血DNA提取后进行PCR扩增,采用的靶基因为大肠杆菌特异性β半乳糖苷酶基因和16SrRNA基因.观察患者至术后10d以监测SIRS情况.结果:术前PCR检测全血细菌DNA均为阴性,术后共有14例阳性.23例患者术后发生SIRS,其中12例患者PCR阳性.PCR阳性组SIRS发生率为85.7%(12/14),阴性组为23.9%(11/46)(P<0.01).术后出现SIRS的患者PCR阳性率为52.2%(12/23),无SIRS组为5.4%(2/37)(P<0.01).PCR阳性的患者血浆二胺氧化酶浓度较PCR阴性者明显升高(P<0.01),有SIRS的患者血浆二胺氧化酶较无SIRS患者明显升高(P<0.01).结论:消化道重建术后BT与肠黏膜屏障损伤密切相关,术后SIRS与BT密切相关.PCR技术可早期诊断细菌移位,对术后SIRS有较好的早期预警价值.

    肠黏膜屏障损伤 细菌移位 二胺氧化酶 PCR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 HMGB1在重症急性胰腺炎肠黏膜屏障损伤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山东医药》 北大核心 CSTPCD AJ CA 2016年34期

    肠道不仅是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发生时损伤的重要器官,而且肠黏膜屏障损伤还可进一步加重 SAP。在动物及临床研究中发现,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水平与 SAP 时肠道黏膜损伤严重程度显著相关。其原因为 HMGB1作为一种重要的炎症介质与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RAGE)、Toll 样受体(TLR2、TLR4、TLR9)等胞膜受体结合,通过相关信号通路使激活的 NF-κB 进入细胞核,上调炎性因子的基因表达水平并使其大量释放,从而损伤肠黏膜屏障,导致 SAP 时的全身炎症反应、多器官功能障碍。动物实验发现,阻断 HMGB1可使 SAP 及其相关的并发症的进程改善。因此,开展 HMGB1及其作用机制通路在 SAP 肠黏膜屏障中的研究,可为 SAP 时肠道黏膜屏障损伤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策略。

    重症急性胰腺炎 肠黏膜屏障损伤 高迁移率族蛋白 1
  • 儿童急性肠梗阻血浆D-乳酸、二胺氧化酶的检测及其意义——附56例分析

    《新医学》 CSTPCD 2009年2期

    目的:探讨血浆D-乳酸和二胺氧化酶(diamine oxidase,DAO)水平在儿童急性肠梗阻中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肠梗阻组共有56例急性肠梗阻患儿,根据术中所见肠道缺血的程度再分为轻度损伤组(15例)和重度损伤组(41例),对照组共有非肠道病变患儿15例(无肠道缺血、肠黏膜屏障损伤及肠道功能障碍).测定所有入选患儿的血浆D-乳酸(酶学分光光度法)和DAO(邻联茴香胺试剂法)水平,比较不同组别、不同损伤程度患儿上述2项指标的水平.结果:急性肠梗阻患儿术前2 h、术后3 d血浆D-乳酸和DAO水平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P<0.01);术后6 d上述2项指标水平均下降至与对照组相当;重度损伤组(41例)术前2 h、术后3 d的D-乳酸和DAO均高于轻度损伤组(15例),术后6 d上述 2 项指标水平均下降.结论:急性肠梗阻患儿的D-乳酸和DAO水平发生动态变化,上述两项指标可作为早期诊断急性肠梗阻的辅助指标之一.

    急性肠梗阻 D-乳酸 二胺氧化酶 肠缺血 肠黏膜屏障损伤
  • 基于对通透性及紧密连接的影响探讨益艾康对HIV/AIDS肠黏膜屏障损伤的保护作用

    《中国中医急症》 CSTPCD 2018年5期

    目的 通过观察益艾康对IFN-γ损伤肠黏膜屏障通透性及紧密连接的影响,探讨益艾康对HIV/AIDS肠黏膜屏障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利用IFN-γ刺激Caco-2单层细胞屏障模拟体内HIV损伤肠黏膜的病理过程,实验分为空白对照组、IFN-γ组、益艾康组、IFN-γ+益艾康组,观察不同时间点下列指标变化:跨细胞膜电阻抗值变化;荧光素钠透过率改变;紧密连接蛋白ZO-1蛋白及mRNA变化.结果 与空白对照组相比,IFN-γ干预不同时间点TEER值均有所降低,48 h降低最为明显(P<0.05),与IFN-γ组相比,益艾康在不同时间点均能提高Caco-2细胞单层TEER值;IFN-γ干预不同时间后,荧光素钠的渗漏量均由不同程度的增加,48 h后降低已非常明显,与空白对照相比差异显著(P<0.05),与IFN-γ组相比,益艾康能明显降低荧光素钠的渗漏量(P<0.05);与空白对照组相比,IFN-γ能引起Caco-2细胞单层ZO-1蛋白及mRNA表达下降(P<0.05),而益艾康含药血清能提高肠黏膜屏障损伤模型ZO-1蛋白及mRNA的表达(P<0.05).结论 益艾康能降低IFN-γ引起的肠黏膜屏障的通透性增加,维持肠黏膜屏障的完整性,其机制与抑制紧密连接蛋白ZO-1的表达下降从而维持正常的紧密连接相关.

    艾滋病 肠黏膜屏障损伤 益艾康 ZO-1
没有更多内容啦~
爱学术网-期刊论文服务平台 2014-2022 爱学术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4-2022 爱学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苏ICP备2020050931号 版权所有:南京传视绛文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