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了解临床真实世界中神经根型颈椎病(cervical radiculopathy,CR)非药物疗法的使用情况,为CR提供临床借鉴.方法:利用中医医疗与临床科研信息共享系统获取CR临床数据,研究对象为2012年12月至2014年7月在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就诊的628例CR住院与门诊患者.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分析应用非药物疗法人群的基本特征,利用liquorice软件分析全部患者、门诊患者、住院患者非药物疗法应用的节点度和互信息值,并绘制复杂网络图.结果:47%的CR患者使用非药物疗法(294/628),男性67例,女性227例,患者平均年龄为49岁,45-65岁年龄段患病比例最高.全部患者人群分析,手法与颈椎牵引临床应用较多,手法与针灸治疗联合应用最多;门诊患者人群分析,颈椎牵引临床应用较多,手法与针灸治疗联合应用最多;住院患者人群分析,颈椎牵引与手法临床应用较多,综合物理治疗与运动疗法联合应用最多.结论:非药物疗法是临床治疗CR常用方法,颈椎牵引、手法应用最多,综合治疗在临床实践中应用广泛,未来研究应增加不同地域的CR患者样本量,逐渐提高非药物疗法的临床研究证据等级.
中医学是在临床实践中产生并不断验证发展的医学科学。临床数据既是中医学发展的源泉,也是临床疗效的证据基础。采集临床实际数据、开展真实世界临床研究、不断完善临床疗效“证据链”,是真实世界中医临床研究范式,也是中医学继承创新的关键。随着临床流行病学、循证医学的发展,通过严格控制研究条件,临床研究已建立起较完善的技术平台及方法学体系,但如何基于临床诊疗实际,开展真实世界中医临床研究,仍面临着巨大的挑战[1-2]。
中医医疗与临床科研信息共享系统已在国家中医临床基地为主的医疗机构得到应用,为真实世界中医临床研究范式的实践提供了技术平台.该范式中的临床研究需要结合具体临床问题,进行基于临床实际数据的实施方案设计.实施方案设计的核心是确定研究相关的特征数据及提取方法.结合国内外观察性研究的方法学要求及中医临床研究的需求,结合基地建设中真实世界临床研究的实施经验,提出了基于共享系统的真实世界中医临床研究范式实施方案设计及管理细则.
基于临床实际开展真实世界临床研究是目前临床研究的热点之一.中医几千年的学术发展均基于临床实践,是一门临床医学,真实世界研究是目前最符合中医自身发展规律的研究方法.中医医疗与临床科研信息共享系统(以下简称“共享系统”)专门为中医真实世界临床研究设计开发,用于解决真实世界临床研究的方法及技术问题,共享系统已在20余家国家中医临床基地及全国近百家中医医疗机构得到应用.在多年的科研实践中,项目组探索形成基于共享系统开展真实世界临床研究要点,以真实世界中医临床研究范式作为理论指导,科学地设计研究方案,以规范的研究流程作为实施保障,注重质量控制,形成科学数据并进行科学地分析利用.
研究基于国家科学数据共享平台研究成果—《中医临床术语集》,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遵循中医自身发展规律,研制了符合中医临床科研需求,具有27种术语以及术语的10种属性分类的《中医临床术语字典》,纳入术语188 629条,是中医医疗临床与科研信息共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据《中医临床术语字典》,进一步形成了20家基地的26种《基地重点病种临床术语字典》,并应用在各自基地的临床科研信息共享系统,作为各基地重点病种研究的标准术语支撑.
目的 以济南市高血压人群的证候特征为切入点,观察患者症状、舌苔、脉象,记录患者高血压证候等数据,探讨高血压患者证候学分布规律.方法 收集2013年1-6月临床科研电子病历,济南市门诊患者共855份.以临床科研电子病历系统为平台,根据前期研究基础、《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及近5年门诊及住院病历情况,设计高血压证候量表,包括症状、舌苔、脉象,对证候进行统计,并对所得数据进行整理分析.结果 855份病历中,记录高血压分级病历共829份,其中:1级高血压390例(47.04%),2级高血压有306例(36.91%),3级高血压有133例(16.04%).记录高血压危险分层病历共839份,其中:中低危者126例(15.02%),中危者184例(21.93%),高危者311例(37.07%),极高危者218例(25.98%).症状出现频率由高到低排序为:眩晕>头痛胸闷>头昏沉>憋喘>乏力>耳鸣>心悸>无症状>健忘;舌象出现频次较多的有:舌红、舌黯、舌淡红,脉象以沉脉、弦脉、细脉、滑脉为主.辨证分型中以肝阳上亢证为主,出现频次221次,其次为血瘀阻滞证、痰湿内阻证.结论 济南市高血压人群以眩晕、头痛为主要症状;舌象以红、黯为主,脉象沉、弦居多;肝阳上亢为主要证候,其次为血瘀阻滞证、痰湿内阻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