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观察针刺阴陵泉、内庭对湿热证大鼠模型的影响.方法 采用高脂饮食、湿热环境、大肠杆菌感染联用方法制作大鼠湿热证模型.造模后给予针刺治疗10 d.结果 造模大鼠症状和体征都有变化,符合湿热证的特点;且高、中、低切变率下的全血黏度[(2.95±0.18)、(3.31±0.20)、(9.52±0.53)]mPa?s,血清及皮肤组织中SOD和MDA表达均有异常[(4.21±0.3)、(8.51±0.42)]mPa?s,[(1.35±0.16)、(1.26±0.20)]mPa?s.针刺组对高、中、低切变率下的全血黏度[(2.70±0.15)、(2.98±0.27)、(8.93±0.80)]mPa?s,血清及皮肤组织中SOD和MDA表达量均有明显改善[(4.52±0.26)、(7.00±0.62)]mPa?s,[(1.49±0.12)、(1.05±0.24)]mPa?s.结论 针刺阴陵泉穴和内庭穴可改善湿热证大鼠模型的血液高黏状态,提高机体清除过氧化物能力.
针刺量是一个综合范畴,针刺操作所致的针刺量应包括进针方向、进针深度、具体施术手法的选择、施术所持续的时间、留针时间的长短等因素。根据传统针灸理论,不同的针刺量会对针灸的效果产生影响,大量现代研究也证明了针刺量效关系的存在,因此在针刺随机对照研究中针刺量的选择是否合适会影响试验的结果。针刺量效关系的研究能够提供解决此类问题的途径,并提高针灸研究的可重复性和科学性,使针灸临床和实验研究更紧密的结合起来。
PET技术与CT技术的融合,实现了结构和功能的融合,代表着核医学影像发展的未来.利用PET-CT技术进行针刺作用中枢机制研究有利于阐明针灸作用物质基础(神经递质及其它物质)与效应(针灸作用及其机制)的对应关系,为针灸效应中枢机制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手段.本文从PET-CT技术的特点、运用PET-CT进行针刺作用中枢机制研究的优势、需注意的问题和可能取得的进展4个方面进行了总结.
1976年10月,<针刺麻醉>在北京创刊,同年12月杂志出版面世,至今,她已经跨过了整整30个年头.她的诞生标志着中医针灸临床和机理的研究、中医针灸学术的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回顾她的诞生和发展成长过程,历届主编、编委会成员和编辑部工作人员为她付出的艰辛劳动,作为现任杂志的工作者思绪万千,尤其感到责任的重大.<针刺麻醉>初期的主办单位为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情报研究所;1980年起由内部刊物改为公开发行,正式更名为<针刺研究>;1984年迁至中国中医研究院,由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主办.自创刊30年以来,共计出版31卷122期,1985年被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国立医学图书馆<医学索引>(Index Medicus)收录,1992年被列为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
针刺镇痛机理和经络研究经过了30年的历程,从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在此,借祝贺<针刺研究>创刊30年之际,特对我们30多年来的工作做一总结.我们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原西安医科大学)相继有一大批专家参加了对针刺麻醉、针刺镇痛机理和经络的研究,在针刺镇痛传入纤维、针感感受器和循经感传机理等领域里获得了许多新的研究成果,为我国中医现代化提供了新资料,开创了新思路.
值此<针刺研究>创刊30周年之际,请允许我以我个人和安徽中医学院针灸经络研究所,安徽中医学院经脉脏腑相关研究中心以及全省针灸界科研、医疗、教学人员的名义,向编辑部的全体工作人员致以诚挚的问候!你们为提高和弘扬中医药瑰宝--针灸的科学价值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你们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是我们学习的榜样.30年来,<针刺研究>报道了大量有关针刺麻醉、针刺镇痛、针灸治疗疾病原理和经络、经脉脏腑相关、腧穴等研究的论文,为我国中医药走向世界、受到世界各国关注并再次掀起世界学习中医针灸热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针刺麻醉的发现是我国传统的针灸医学在现代的一次重大突破,是20世纪针灸学科中最重要的原创性成果.表现在:加速针灸学科的现代化进程;促进神经生理学特别是痛觉生理学的发展;促进针灸再次走向欧美并由此真正走向世界.然而,迄今为止,其发展道路之曲折可谓颇为罕见.今天,在祝贺伴随着我国轰轰烈烈开展针刺麻醉研究而生的<针刺研究>创刊30周年之际,对针麻研究的整个发展过程作一点回顾和思考,以加深我们对针麻的历史认识,更好地促进这门学科的发展,并可为其它学科的研究、发展所借鉴.
我们熟悉的<针刺研究>杂志自创刊至今已走过了三十年的风雨历程.这三十年,是我国针刺研究事业走向世界、再创辉煌的过程,也是<针刺研究>杂志战胜困难、稳步发展的过程.
2005年11月17~18日,美国国家卫生院(NIH)补充和替代医学中心(NCCAM)首次组织召开了题为"针刺与神经生物学联系(Neurobiological Correlates of Acupuncture)"的小型研讨会.出席会议的大部分为受NCCAM资助的从事针刺研究的美国学者,不少人在目前美国针灸研究队伍中担任重要角色.另外还有少数来自中国、中国台湾、香港、韩国、英国的学者共约70人.两天的会议报告和讨论了"针刺的生理学研究"和"针刺的神经影像学研究"两部分,而以后者为主.
目的:观察"调理脾胃针法"对2型糖尿病足大鼠血管内皮因子及创面愈合情况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Wistar大鼠35只,随机抽取10只作为空白组,并将剩余大鼠采用高脂高糖饲料联合采用腹腔注射STZ诱导及行足部手术的方式制作2型糖尿病足大鼠模型,而后将造模成功20只大鼠采用分层随机法分为针刺组10只、模型组10只,其中空白组大鼠不做任何干预;针刺组大鼠着针刺服后采用"调理脾胃针法"干预,连续针刺4周;模型组大鼠只采用相同方法抓取、穿衣,而不作干预.各组大鼠每周末测量创面愈合情况、空腹血糖及干预前后空腹血清胰岛素含量,并于末次干预后采血进行血脂、凝血时间、全血黏度、血管内皮活性因子检测.结果: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创面的愈合速度较快,空腹血糖下降显著,在各时间点均可明显提高创面愈合率、降低空腹血糖(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FINS含量显著下降(P<0.01),且组内比较亦有显著降低 (P<0.01);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大鼠TC、TG、LDL-C水平显著降低,HDL-C水平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大鼠全血黏度显著降低(P<0.01);针刺组DF大鼠创面愈合快、PT、TT、APTT相对延长, NO、6-K-PGF1α含量增加,ET、TXB2下降,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调理脾胃针法"可有效降低大鼠空腹血糖及血清胰岛素水平,通过调节糖脂代谢、血液流变性、调节血管内皮细胞功能促进2型糖尿病足创面愈合.
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是目前已知的唯一的一种非侵入性的能实时、直接反映大脑神经活动改变以及精确定位大脑相关核团高级功能变化的研究手段.大量研究证实,运用fMRI可以阐释针刺对脑功能活动的作用效应.文章基于已知的针刺内关穴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和实验研究成果,从fMRI特点及优势、运用fMRI应注意的问题以及可能进一步取得的进展三方面探讨运用fMRI技术进行针刺治疗心绞痛中枢机制研究的应用前景,以实现针刺治疗冠心病作用机制方面的创新和发展.
为进一步探讨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技术在针刺研究领域的应用概况,本文以“PET”“针刺”作为关键词,检索PubMed、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以及万方(WANFANG)数据库中自1997年至2018年20余年来国内外的相关文献,并对其进行归类分析.研究发现在临床和实验研究中,不论生理状态还是病理状态下,PET技术从脑功能活动层面均验证了腧定的特异性、经穴双向调节性、针刺得气的疗效作用,深入揭示了针刺具有多靶点、多途径、多层次整体效应的中枢机制,以期为针刺研究提供客观的科学依据,进而指导临床实践.
通过查阅古今记载飞法的相关著作及文献,对飞法的针刺技术及临床应用进行对比和分析,归纳总结出飞法的主要元素是旋转,其操作主要包括4种术式,即以横向的旋转运动为主,数次搓针后突然放开两指加大刺激,即“飞法催气”;在横向旋转的基础上加入垂直方向的力,其中捻转角度小、用力轻、下插用力为主的是补法,捻转角度大、用力重、上提用力为主的是泻法,即“补泻手法”;进针之后再向深层进针即“以飞为进”;快速旋转进针法即“进针飞入”.
近年来西方用现代临床试验方法研究针灸引出一些令传统针灸界十分困惑的难题,其中包括如何确认针灸适应症,穴位是否有特异性,为何东方临床经验同西方研究结果迥异等问题.笔者试图以“针灸愈合作用”、“泛穴现象”及“硬针灸和软针灸”3个假说解释西方报道的大量临床研究数据同中国传统针灸理论和实践的差异.相信,采用科学方法对这些假说的证实或否定,将促进对传统针灸的重新认知和现代针灸理论的成熟.
针刺临床对照试验中对照穴位的设计是影响针刺研究水平的关键,而在常用的对照方法中,针刺安慰对照设置是临床试验的难点.分析近年来国内外对穴位位置及功能的新认识,包括穴区学说、触觉的两点辨别阈学说、皮部的治疗作用、穴位动态性研究等方面,力求为选取对照组穴位提供新的思路,建立更加体现中医治疗优势特色的研究方法.
基于临床研究和实践并通过回顾文献和针灸经典的方法,对针刺手法、针刺刺激量和针刺补泻等几个针刺研究基本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观点,以期与相关研究者商榷.
2014年5月30日至6月1日,中国针灸学会与美国针刺研究学会在北京联合召开了“2014年国际针灸研讨会”,本次会议主题为“针灸研究对21世纪全球医疗卫生的影响”。此次会议期间,美国针刺研究学会首次设立了“针刺研究终身成就奖”,并且北京大学医学部神经生物学系教授韩济生院士成为该奖得主。
脑血管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三大死因之一,其致残率之高,不仅严重影响人类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而且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为此,国内外学者十分关注本病的研究,试图从多方面探讨其发病机理和有效的防治措施。 近年来,从基因水平研究神经功能通路,阐明高级脑功能,以及揭示缺血性脑血管病病理生理过程的本质,成为本病研究的前沿课题。其中有关细胞凋亡和 c- fos基因表达的研究,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石学敏教授经过近 30年的艰辛探索,创立了“醒脑开窍”针刺法,用以防治脑血管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经多层次研究证实,该针法可改变中风患者血液高粘滞状态;促进实验性脑梗塞大鼠缺血区侧支循环的建立,改善脑微血管的机能及能量代谢;调节 MCAo模型大鼠单胺类和氨基酸类递质异常;抑制 Ca2+细胞内流,对抗再灌注损伤等。本研究是在以上临床及实验研究的基础上,采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和多种生物化学方法对其针刺机制的进一步探讨。从细胞凋亡及 c- fos基因表达变化角度探讨“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的机理,将有助于揭示该针法的分子调控机制,使针刺研究提高到新的水平。
两刊均为中国针灸学会、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主办的针灸学术权威期刊,均已成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核心期刊,中国医学专业核心期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全面报道国内、国外针灸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介绍临床有效治疗方法、专家经验、特色疗法等;提供继续教育培训、技能培训、学术会议、医疗药品器械信息。实为医务工作者、针灸爱好者订阅之首选。广告经营许可证:京东工商广字0030号。
代谢组学技术作为系统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已被广泛地应用于多个领域,但其结果易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近来本课题组率先将代谢组学这一新兴技术引入针刺临床研究领域,并针对人体代谢物易受外界刺激干扰的特点,参照文献设计了该技术在针刺研究中的质量控制方法,包括严格筛选受试对象,适当控制受试对象的饮食、运动、昼夜节律,规范样本的采集、处理和保存以及统一针刺刺激量等措施,以便减少干扰,突出针刺作用.该方法有助于提高代谢组学技术应用于针刺领域的研究质量.
针灸治疗面瘫的疗效是众所周知而不容置疑,但临床治疗的时机问题中西医同仁始终存在着意见分歧.医学杂志也有诸多论述,如:中国针灸2002年6期刊发的"针刺为主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时效关系临床观察"一文中就明确阐述了早期针灸治疗效果极佳的观点.
目的:观察祛瘀生新针刺法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按照随机方法分为两组,在常规基础治疗与口服中药的基础上,治疗组予以祛瘀生新针法进行治疗,普通针刺组予以传统针刺治疗,1 次/d,10次为1个疗程,3个疗程后分别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积分(CSS得分)、Barthel指数、NIHSS评分以及治疗前后VEGF、BDNF的水平变化.结果:两种刺激手段均能提升VEGF、BDNF水平,降低神经功能缺损积分(CSS得分)、 NIHSS评分、提升Barthel指数(P <0.01、P <0.05),但祛瘀生新针法组优于普通针刺组.治疗组显愈率65.0% (26/40), 对照组显愈率42.5% (17/40).结论:祛瘀生新针法能有效降低脑血管病危险因素,恢复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最终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目的:研究头穴丛刺对脑梗死大鼠海马区微管蛋白(Tubulin)表达的影响.方法:选用50只Wis-tar大鼠,用改良的Longa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随机分为头穴丛刺组25只,对照组25只.头穴丛刺组每天行头穴丛刺,对照组不予任何治疗.每组于术后1、3、7、14、21天参照Bederson等拟订的标准行行为评分,并处死5只大鼠,取脑组织,采用免疫组化法观察每个时间点海马区Tubulin的表达.实验表明,7、14天时,海马区Tubulin阳性细胞明显增多,头穴丛刺组Tuhulin表达较对照组明显,2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21天2组Tubulin表达均有回落,2组比较仍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头穴丛刺组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康复组于14天、21天Tubulin阳性细胞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头穴丛刺能促进脑梗死大鼠海马区细胞表达较高水平的Tubulin.
针刺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可改善患者月经、促排卵和助孕,结合药物对症治疗疗效更好.中医经络理论为针刺治疗PCOS的理论依据,不同穴位对女性生殖功能的调节各有不同,针刺治疗有助于调节PCOS患者下丘脑-垂体-卵巢轴(HPOA),有效改善卵巢功能.本文简要综述针刺治疗PCOS的机制研究和针药结合的临床应用进展.
徐丰彦先生是我国老一辈著名生理学家,上海第一医学院生理学一级教授,生于1903年12月5日,于1993年1月22日逝世.关于他的生平事迹,他本人曾写过"我的回顾"一文,刊登于<生理科学进展>1992年第3期[1].张镜如[2]、孔本瞿[3]老师分别于1993、1997年为徐教授写过传略.徐教授出生于浙江省淳安县山区一个知识分子家庭,自幼养成严肃、谨慎、孤僻(注:这是徐教授的自谦之词.
大量临床研究和动物实验表明,针刺对机体免疫机能具有双向良性调节作用,即针刺能使亢进或低下的免疫功能恢复到正常水平.多数研究认为,针刺可能通过调控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来实现对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
针刺作为传统中医学精华治疗手段之一,其疗效在国际上已被广泛认可[1,2],但其治疗机制尚有待更深入研究。狭义上的脑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atic resonance imaging, fMRI)是基于血氧水平依赖(blood oxygen level dependent, BOLD)的原理在生理或病理状态下无创、实时监测与针刺相关脑区的信息响应情况,并精准定位功能脑区,为针刺机制研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切入点。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应用fMRI技术对针刺机制的研究不断深入,取得了可喜的研究成果,但仍存有争议性问题待解决。因此,本文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系统分析及总结,拟从优化针刺实验设计、针刺技术研究、针刺镇痛机制以及临床疾病的针刺研究四个方面进行综述,重新审视目前针刺研究存在的不足,以期提出比较科学、合理的研究方案,为后续研究者提供参考与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