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证多由七情内伤收发,以肝郁气滞为主,久则夹痰、夹瘀,虚实夹杂、缠绵难愈、治疗总以治肝为关键.根据其浅深、轻重、虚实的不同,分析其应的治肝之法的特点.
肝体阴用阳,易动而难静.肝阴肝血一旦不足,肝气既可乘脾,亦可上而冲心,或上而侮肺,任其纵横,所以肝无单纯之虚证,以虚实兼夹为常见.<内经>治肝有三法,"肝欲酸"(<素问*五藏生成>),"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以辛补之,酸泻之"(<素问*藏气法时论>).张仲景以<内经>学说为制方之本,创立了诸多治肝之法,如在<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篇开宗明义的提出"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原则,一直被后世所推崇.本文就仲景治肝法的组方配伍及临床意义作一论析.
根据五行相克原理及肝脏生理作用和与其它脏腑的相互关系,笔者从治肝入手治疗多种疾病,疗效显著.现举例介绍如下.1 柔肝理气治疗心律失常
治肝法为仲景整个学术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影响颇大。本文就《伤寒论》、《金匮要略》中治肝法作以归纳探述。认为张仲景治肝法在继承《内经》、《难经》理论的基础上,确立了辨证论治原则。其中和、缓、温、清、养(补)、泄诸法,对后世八法的创立及脏腑证治的进一步完善奠定了理论基础。仲景开温肝、补肝法之先河。仲景疏肝通络法对后世肝病治络法及活血化瘀法的运用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1补气柔肝治胸憋杨某某,女,45岁,2000年12月2日初诊.胸憋7个月.7个月前和弟弟生气引起胸区憋胀,呼吸困难,在某医院住院诊疗,肺部x片、CT片均未见异常,吸氧、输液治疗1个月,呼吸正常,但仍胸憋.半年来多次服舒肝理气类中药,均初服小效,再服则效差,或者胸憋更甚.
傅山,字青主,山西太原阳曲人.生活于明万历三十五年至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07-1684年)间,是我国明末清初的著名医学家.
汉代医家张仲景,创立了诸多治肝之法,为后世历代医冢沿用不衰、现将<伤寒论>中的治肝之法探讨如下:1 暖肝散寒法此法用治足厥阴肝寒证.足厥阴肝脉起于足趾,抵少腹,上行入巅络脑,若寒浊之邪犯于厥阴,随经上逆于巅顶,则见干呕头痛,甚则四肢冷,烦躁不安.治当暖肝散寒降浊,方用吴茱萸汤.如:"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377条).
治肝法由来已久,广泛应用,含疏肝、柔肝、抑肝、平肝、补母等,调理脏腑功能,疗效客观.在此外延扩展,肝阳虚损,疏泄无力,当扶阳助肝;寒热错杂,病在厥阴,宜温阳泻火,兼益津液;气因虚而郁滞,宜益肝气、助疏泄、清郁热;疏泄太过,犯脾伤肾,宜抑肝扶脾固肾;疏泄太过,血失封藏,宜养血柔肝;阳虚血亏,宜养血疏肝,治肝新法,灵活辨证应用,疗效显著.附验案六则.
肝为五脏之一 与胆相连 藏血而主疏泄与人之整体、气血密切相关 一旦肝病 还可以影响其它脏腑 引起多种病证.就我院门诊接待患者来看 患有郁证等肝病者为数较多.几年来 笔者运用<伤寒论>治肝法 指导临床其疗效颇佳 尤其治疗腹胀更为满意 现介绍运用治肝法治疗腹胀80例的体会:
王泰林,字旭高,为清·同治年间名医,名闻苏浙等地.著有<退思集类方歌注>、<医方证治汇编歌诀>、<医方歌括>、<西溪书屋夜话>、<医学刍言>、<环溪草堂医案>等书.<西溪书屋夜话录>篇中<肝症证治>载治肝三十法,对肝病证治的阐述颇为详尽.王氏认为:"肝气、肝风、肝火三者同出异名,其中侮脾乘胃、冲心犯肺、挟寒挟痰、本虚标实,种种不同,故肝病最杂而治法最广."然肝病虽多,王泰林以肝气、肝风、肝火三大类型为纲,辨证施治.
沈洪教授根据溃疡性结肠炎(UC)的临床特点,认为本病发病多在先天禀赋不足、脾胃功能失健的基础上感受湿热之邪,或是恣食肥甘厚腻,酿生湿热,或寒湿化热客于肠腑,导致气机不畅,通降不利,血行瘀滞,肉腐血败,脂络受损而成.病位在大肠,病机根本在脾.肝与脾、大肠在生理、病理上关系密切,治疗上应注重调肝护肝,灵活运用治肝之法,可减轻患者痛苦,缓解临床症状,减少病情复发.
张仲景<伤寒论>创立了六经辨证,六经辨证以脏腑经络为物质基础,故六经辨证包含了脏腑辨证的丰富内容.书中肝病的论治,丰富精当,对后世影响颇大.由于女子的生理病理与肝有着密切的关系,故治肝法在妇科中应用极为广泛.
<傅青主女科>一书为傅山所著.傅山,字青主,明末清初的著名医家,擅长妇科.<傅青主女科>一书为其代表著作.他的立论与用方和其它妇科书多有不同.在妇科病的辨治上独树一帜,为后世临床医家所推崇.纵观全书,各篇章对各种妇科疾病多从肝论治.月经病是妇科临床的常见病,以月经的期、量、色、质异常,或伴随月经周期所出现的症状为特征的一类疾病.傅氏将崩漏除外的月经病均放在调经篇中,并分为14个病证,认为月经病的形成主要是由于肝血不足、肝气郁结、郁久化火影响冲任所致,故其治疗以治肝为主,治肝又以补血养肝为主.下面分别作一浅述.
中医学认为,肝为刚脏,性喜条达而恶抑郁,其生理特点概括为"体阴而用阳".肝藏血,在体为阴,"体阴"和"用阳"相互制约,二者才能平衡,肝脏才能保持生理状态,若有偏颇则发为病.酸能生津,酸甘化阴,肝"体阴"不足时,用酸味药能助其肝阴,补其不足,即所谓"补用酸"."辛补酸泄"与"酸补"是分别针对肝的"用阳"与"体阴"而言的.二者看似矛盾,实则相通.在临床实践中,如真正领会了肝脏的生理特征,对指导临床选药组方、辨病辨证有重要的意义.从药物性味及疾病传变规律上探讨中医治疗肝脏病变的一些基本理论,以期将辨证思维用于临床,更好的指导临床.
费伯雄是清代孟河医派的代表医家,崇尚"醇正和缓"的医疗风格,在治肝方面更务和缓,主要着意于调肝气、和肝血、滋肝阴,对肝火、肝阳、肝风的证治也每多发挥,为后世提供了可贵经验.
王泰林,字旭高,清*江苏无锡人(1798~1862).学验俱丰,著述颇多.其所撰<西溪书屋夜话录>,已是一部残卷,存有<肝病证治>一篇,对肝病的证与治阐述详尽.王氏提出"肝病最杂而治法最广",总结出著名的治肝卅法,集古今治肝方法之大成.王泰林治肝法对后世影响较大,临症颇有实用价值.本文试述其在中医妇科临床上所具有的指导意义.
肝病证治散见于<伤寒杂病论>诸篇,分别为:解肝郁(疏肝解郁,宣通气血);清肝热;退黄疸(清热凉肝,利湿退黄;清热凉血,解毒退黄;散寒燥湿,温运退黄;解表清热,除湿退黄;理气破血,逐瘀退黄);降逆(暖肝祛寒,补虚降逆;镇肝和胃,降气消痰);温通;柔肝体(酸甘敛阴;益胃养阴;防治并重);祛水气;刺期门;实脾.可见,仲景治疗肝病,认识深刻,方法完备,形成了肝病治疗的基本体系,是为后人师法.
清末名医费伯雄(1840-1919)擅治杂病,尤善用调肝和营法以治诸病.秦伯未先生云:"<医醇剩义>里有不少肝病处方,配伍严密,值得探讨."[1]<医醇剩义>中,费氏创制多首脍炙人口的治肝良方,如"调营敛肝汤"、"抑木和中汤"等,为后世所纳用.
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是发病率高、病程长、难治愈、易反复的常见传染病之一.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慢性乙肝感染率及并发症的发生率仍然居高不下,严重威胁到人类健康,其仍然是严重的临床和公共卫生问题[1].而中医药在慢性乙肝的治疗中具有明显的优势,可提高疗效,改善患者生存质量.正确的辨证用药是中医药取得疗效的关键.
五脏相关学说是在五行学说基础上,克服了五行理论的机械性,又综合藏象、阴阳、气血、经络等理论,全面反映人体五脏系统的功能及彼此关联作用的学说.五脏相关,生理上相互促进和制约,病理上相互影响,故疾病的防治中应注意调整兼顾五脏的内在关系.肝属木,性喜调达,恶抑郁,主疏泄、藏血,其功能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其他四脏的功能.在五脏病症中,肝病十居六七,且发病最急,传变最快,病症最广,生理既复杂,病理亦纷繁.肝的生理功能虽多,但主要体现在主疏泄,因此病理变化也主要体现在气机失调上.从肝论治疾病一直受历代医家重视,尤其是现代生活节奏加快、工作竞争激烈、人际关系复杂,情志致病的比例逐渐上升,因此分析治肝法在其他四脏疾病中的应用,寻找其中的内在相关联系,指出治肝法在各疾病中的重要性,以便更好的指导临床.
<伤寒论>虽以伤寒命名,实亦为杂病示法.笔者通过学习运用,深感仲景治肝诸法对儿科临床有较大指导意义,试探讨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