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史】相关文献(118)
  • 民国时期北京中医医疗研究概况

    《北京中医》 CSTPCD 2004年1期

    民国时期中医院明显少于西医医院,但中医医疗人员明显多于西医.由于受传统观念和中国的经济状况影响,民众对中医议论不一,但较之西医更乐于接受,故中医医疗在北京地区占绝对的统治地位.知名中医已开始用中西两法诊治疾病;中医从业人员的流动性明显增加;部分中医著书立说.

    医史 北京中医医疗史 民国时期
  • 息翁不息,济世育人--记"北京四大名医"之一萧龙友

    《北京中医》 CSTPCD 2005年4期

    萧龙友(1870-1960年),号"息翁",解放后易号"不息翁".幼承庭训,日诵诗书;弱冠后博览群书,兼及医籍,并亲临过川中霍乱救治工作的第一线;27岁中丁酉科拔贡,步入仕途;58岁弃官从医,旋与孔伯华共创北平国医学院;自此息翁不息,终生以医疗教学、济世育人为己任.先生治学博采众家、不分门户,师古不泥、精思活用;临证详审四诊、尤重问诊,因人立法、准确灵活;并且不遗余力,积极倡导中西医结合.一生医名极高,为"北京四大名医"之一.

    京城名医 萧龙友 医史
  • 遵古意辨病情,创加减银翘汤——记北平国医学院创始者张菊人

    《北京中医》 CSTPCD 2006年7期

    张菊人(1883-1960),男,名汉卿,字菊人.1910年来京行医,曾任外城官医院内科中医医官,担任过北平中医资格考试主考官,为"北平国医学院"创办人之一,并出任董事和教授.建国后,在北京市第二门诊部任顾问.1956年受聘于北京中医医院并在内科门诊应诊.曾出席在北京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政治协商会议.1956年受聘于北京中医医院任副院长,并担任北京中医学会顾问.1917年张氏在诊疗疫病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与他人共同编写<八种传染病证治析疑>一书,成为治疗各种传染病的规范.晚年写出<菊人医话>一书,给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张氏擅治温热病,提出北方外感"寒固于外,热郁于中"的观点,采用外用辛凉、内用清化的治法,创立了"加减银翘汤"方.

    京城名医 张菊人 医史
  • 擅治伤寒,长于温病--记清代御医袁鹤侪

    《北京中医》 CSTPCD 2006年4期

    生平简历袁鹤侪(1879-1958),河北雄县人.少年丧父母,自学医书,1903年考入京师大学堂医学馆,系统学习中医.1906年从医学馆毕业,同年以名列前茅的成绩考入清太医院,曾供职清太医院御医兼医学馆教习,慈禧随侍御医.后悬壶京城.解放后历任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政协委员、中苏友好协会理事、中华医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科学普及协会理事、北京中医药学会耆宿顾问、北京中医进修学校教授以及协和医院、北京医院中医顾问等职.学术成就袁氏对内难经理论、伤寒病、温病皆有深入研究,著有《太医院伤寒论讲草》、《伤寒方义辑粹》、《温病概要》、《温病条辨选注》、《中医诊疗原则》、《医术经谈》、《袁氏医案》等,并主持、组织修订和重刊了《医统正脉》等一批古典医籍.治学特点袁氏治学法度严谨,临证诊病一丝不苟,用药精当而有创新,药味平淡而有出奇,对许多疑难重症的治疗颇有建树.学术思想袁氏重视中医理论的研究,尤其注重气化学说;临床以擅治伤寒、长于温病著称.特别是治疗痨瘵、疟疾、肝病、结石诸疾,尤为见长.

    名医 御医 京城 医史
  • 辨阴阳寒热,视天人相合——记北平国医学院创始人之一金书田

    《北京中医》 CSTPCD 2006年8期

    金书田(1884-1971),字耆康,满族,为清皇族爱新觉罗后裔.其幼年家道中落,故深研岐黄,施诊济世.1928年任北平国医馆医学股主任,1930年任北平国医学院董事兼内科讲师,讲授温病.建国后,历任北京市卫生局、北京中医学会及北京市中医进修学校顾问,并当选北京市人民代表.其对文学经史研究有素,在温病治疗方面经验丰富,提出对时疹透表,不可辛温,也不可恣用寒凉的学术思想.对《内经》、《难经》有深入的研究,继承了医学经典著作理论,形成了其辨治温热的独特经验.其重视时势、环境与发病的关系,强调治病应分辨阴阳寒热,切忌动辄乱投补药,此学术思想现在临床中仍有指导意义.

    京城名医 金书田 医史
  • 勤学苦研,古今相合,融会贯通--记一代名医冉雪峰

    《北京中医》 CSTPCD 2006年5期

    冉雪峰(1879-1963年),当代著名中医学家,享有"南冉北张"之誉.其出生于医药世家,17岁始开诊行医.一生任职颇多,1919年与同道组织湖北省中医公会与中医学会,并创办<湖北省中医杂志>;平生编写医著较多,其学术经验对中医理论和治疗技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冉雪峰具有虚怀若谷、勤学苦研、尊古不泥、重今不非、先品德后学问的治学特点;主张"一融三合"的学术思想,为提高和发展祖国医学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京城名医 冉雪峰 医史
  • 医德为先防治结合--记儿科名医王仆诚

    《北京中医》 CSTPCD 2006年3期

    王仆诚(1877-1961),原名联福.早年在药店学习医药,1903年起开业行医,擅治小儿疾病,驰誉成都,人称之为"王小儿".1953年,四川省行署授予他"中医专家"的光荣称号.1955年,奉调到京,参加卫生部中医研究院建院初期的医疗和教学工作.一生崇尚"为医者以德为先",对待患者尽心竭力.在中医儿科的临证工作中历来主张防重于治,并根据中医理论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调治护理方法,一生造诣颇深.

    京城名医 王仆诚 医史
  • 大方治病自有序,君臣佐使如是说——记北京私立中医院创始人杨浩如

    《北京中医》 CSTPCD 2006年7期

    1 生平简历杨浩如(1881-1940年),名德九,字浩如,男,江苏淮阴县孔庙巷人,享年59岁.[1]杨浩如出身中医世家,杨家祖训:"不知医者,不为杨家子弟".少年时代,除学习文史经世之学外,还学习中医典籍.曾拜当地同族名医杨世寿为师,勤奋学习中医经典,边学边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达到精通的地步.青年时代,在山东曾辅佐杨士骧(巡抚)建立中医学堂.

    京城名医 杨浩如 医史
  • 治肝郁分阴阳从化,疗虚损辨五脏气血--记清代御医韩一斋

    《北京中医》 CSTPCD 2006年1期

    生平简介韩一斋(1874-1953),北京人士,少年考入太医院医学馆学习,毕业后供职于太医院,任恩粮(官职)兼寿药房"值宿供奉官".辛亥革命后在京寓所行医50余年,颇负盛名.学术成就韩氏熟读中医经典,治学严谨,诲人不倦,其传人刘奉五、赵绍琴、梁仪韵、郗霈龄、吴静芳皆北京名医.学术思想擅治内科诸证,对于肝郁、虚损、血证、呕吐等治疗尤有独到之处.韩氏认为:肝郁有从阳化和阴化之不同,若从阳化,表现为肝的作用方面,有肝气、肝火、肝阳之别;治疗虚损必分五脏、论气血、结合五行生克、顾及脾肾二脏;治疗血证主张降逆以缓其急,化瘀以防其留邪.

    名医 御医 京城 医史
  • 儒乃达儒,医是名医--记京城名医关月波

    《北京中医》 CSTPCD 2005年6期

    关月波(1873-1940年),清末民初北京著名中医学家.青年时期,精通儒学,办学任教;并自学中医,卓然成材.时值天花、麻疹、猩红热等烈性传染病流行,接诊处方应对不暇,乃自研瘟疫灵丹,以应急需,活人无算.另对肝硬变腹水等危重疾病,亦有独特的经验.行医40余年,擅长各科,尤精内、妇,诊疾断病,重视气血,一生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传留下可观的医论医案.

    京城名医 关月波 医史
  • 医德医术誉京城,口口相传"石膏孔"——记"北京四大名医"之一孔伯华

    《北京中医》 CSTPCD 2006年10期

    孔伯华(1885-1955年),名繁棣,山东省曲阜县人.少时随祖父宦游,秉承家学,14岁时,因母病医药无效,就定下"不求科考举子业、专攻医学志在济人"的决心.1910年受京师之邀来到北京,在京悬壶应诊,投无不效,名噪京师,被人称为"京城四大名医"之一.孔伯华在临床及学术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擅长治疗温病,由于善于运用石膏,人们又称其为"石膏孔".对<内经>病机十九条关于火与热的论述有独特的发挥,他推崇金代刘河间"寒能胜热、辛凉解表"及朱丹溪"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学术思想.重视脾胃的功能,强调重视肝脾关系,认为脾湿与肝热是湿热病的主要病理基础,在认识上形成了"湿热彰盛"的湿热病学说.孔伯华一生忙于治病救人,无暇著述,去世后由后人将其经验整理为<孔伯华医集>出版.

    京城名医 孔伯华 医史
  • 擅述医理,治法圆机,用药轻灵--记清代御医陈莲舫

    《北京中医》 CSTPCD 2005年1期

    生平简历陈莲舫(1840-1914),清末上海名医,为陈世医家第19代传人.光绪年间,奉召五入京城,充御医,为孝廉皇后和德宗所器重,受命当值御药房,名满京华.学术成就陈莲舫不仅精通祖传外科,内、妇、儿科造诣也很深.10年之间,5次进京,因疗效在诸医之上,被敕封为三品邢部荣禄大夫,曾被赐恩"荣五召"匾作为嘉奖.在光绪壬寅年(1902年)创办了我国中医界最早的学术团体--上海医会,开办中医学校,编写中医教材,课徒300余人.所著著作有<陈莲舫先生医案秘钞>等8本医书.治疗特点继承家学、勤于思考;师古通今,权衡达变;诊治负责,周到全面;一病数方,防患未然;用药轻灵,不尚峻烈;用药独特,尤善用参;治疗女病,善于调血.

    名医 御医 京城 医史
  • 手触于外,巧生于内,心随手转,法从手出--记骨科名医杜自明

    《北京中医》 CSTPCD 2006年3期

    1 生平简历杜自明(1877-1961年),男,汉族,四川省成都市人,中医研究院内外科研究所骨科主任,研究员[1].杜自明自幼随父习武,宗少林派武术,18岁从军.其治疗伤手法与伤科秘方,均得自家传,常为乡里推拿、按摩治疗筋伤骨折,深受患者爱戴.1902年始正式开始行医.解放以后,他曾受聘为成渝铁路工地的特约医生.1953年参加成都铁路医院工作,并被聘为四川医学院特约医生,后又被评为成都市人民代表和成都市人民委员会委员.

    京城名医 杜自明 医史
  • 精研医理博采众长济世育人--记中国医药专门学校创办人梁保和

    《北京中医》 CSTPCD 2006年2期

    梁保和(1876-1960年)字荷订,北京市人.生长在医学世家,自幼受家庭熏陶,又拜名医王梦九为师,24岁时即悬壶行医,并创办私立"育正国民学校",20世纪又与同道一起创办"中国医药专门学校",为国家培养了一批中医学人才.梁保和既精研医理,又深穷药理药性;强调治病务求实效,从病因病证中求治法,选方不泥,理法一致,博采众长.

    京城名医 梁保和 医史
  • 王鸿士主要学术思想初探

    《北京中医》 CSTPCD 2005年3期

    生平简历王鸿士(1919-1985年)河北省武清县人,全国名老中医.出身中医世家,15岁随父应诊,1940年就学于"北京国医学院",1944年拜前清御医瞿文楼为师,自1956年始任北京市中医研究所副所长,北京中医医院内科副主任.学术成就王鸿士精于内、外、妇、儿诸科,尤擅医治内科肝、胆、胃肠消化系统疾病,为肝病和杂病专家.其主持的清肝1号、清肝2号、养肝1号的汤剂和注射用针剂的研制卓有成效.治学特点推崇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的治学精神,推崇金元四大家在学术上各有突破、各有所长的探索精神.学术特点注重祛邪,善治热证;善用理气疏郁之味,妙施"通法".

    名医 京城 医史
  • 已故老中医安幹青遗事

    《北京中医》 CSTPCD 2005年3期

    作者从选业明志、自学成才、医德高尚、医术精深、遗著毁于"文革"几个方面论述了其父--北京名老中医安青的一生,以示悼念.

    名医 京城 医史
  • 以六气开阖枢释六经,倡三阳三阴钤百病——记京城名医黄竹斋

    《北京中医》 CSTPCD 2006年11期

    黄竹斋(1886-1960年),字吉人,晚号中南山人,又号诚中子.幼时刻苦自学,苦读经史、数理知识,尤喜中医,对中医学术矢志钻研,尊崇仲景学说,以继承和发扬中医学为己任,曾任西安中医专科学校校长.1954年被聘任为西安医学院附属医院中医科主任.1955年奉调赴京,受聘为卫生部中医研究院附属医院针灸科主任,后任该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在仲景学说、针灸学、文献医史等研究方面,著述50多种,成绩甚著.他针药并用治疗中风病,疗效显著.其倡三阳三阴钤百病之说,以现代生理学理论,解释三阴三阳,阐发仲景六经辨证;以六气解六经之属性,用开阖枢释六经之功用.其学术观点至今仍有实用价值.

    京城名医 黄竹斋 医史
  • 衷中参西,理真术效--记"北京四大名医"之一施今墨

    《北京中医》 CSTPCD 2006年6期

    施今墨(1881-1969年),字奖生,浙江萧山人.幼学中医,青年时投身国民革命.1930年同萧龙友、孔伯华等创办北平国医学院,任副院长.1932年筹办华北国医学院,任院长.1935年与汪逢春、萧龙友、孔伯华任北平中医考试主考官,后遂有"北京四大名医"之称.先生一生致力于中医的教育事业,是中西医结合的先驱和倡导者,毕生行医以理真术效自勉,重视气血阴阳与脾胃升降的调和.是我国近代著名的中医临床家、教育家、改革家.

    京城名医 施今墨 医史
  • 勤求古训真谛发微脉学新说--记清代御医赵文魁

    《北京中医》 CSTPCD 2005年5期

    生平简历赵文魁(1873-1934),祖籍浙江绍兴,生于北京中医世家,幼承家学,苦研岐黄.17岁继父业入太医院.光绪末期破格晋升为御医,次年又被晋升为太医院院使,主管太医院事务.宣统年又晋升为花锄头品顶带太医院院使,兼管御首房、药库.学术成就擅长内科、温病,对脉学颇有研究,提出了"诊脉八纲"及"浮、中、按、沉四部诊法"的崭新学术观点.其子赵绍琴将其观点及治疗温病、杂病的医案遗稿整理成<文魁脉学>、<赵文魁医案选>二本书籍.

    京城名医 御医 脉诊 医史
  • 遣药施针,各随所宜——记京城名医高凤桐

    《北京中医》 CSTPCD 2006年12期

    高凤桐(1887-1962年)字云麟,北京市人.早年师从名医吴希之、焦茂斋、杨浩如等,学习中医内科与针灸.凡经典著作及历代名著,几皆研读;尤对叶氏温病学派著作,研究较深.解放前,供职于北京外城官医院多年,并任北平国医学院教授与北平中医考试委员.解放后在参加北京市中医门诊部及北京医学院等工作中,积极拥护党的中医政策,提倡中医与现代医学结合.高氏精通中医药及针灸,对何时宜药,何时宜针,何时针药并用,何时先药后针,何时先针后药,临证运用十分精当.临证重视辨证,认为只有辨证准确,方可言立法选药;重视脾胃,认为只有脾胃充盛,五脏方可不虚.强调医者医人,临证不得只看到疾病,而忽视了每一患者个体的复杂性.

    京城名医 高凤桐 医史
  • 继承家传,独善骨伤--记北京名医刘道信

    《北京中医》 CSTPCD 2005年5期

    1 生平简历刘道信,字义臣,山东省邹平县人.生于1872年,卒于1968年,享年96岁.[1]邹平刘氏世传正骨流派起源于家族先祖,传至刘道信已有数代.刘道信自幼随其父刘兑峰、叔刘仙峰日课武技,夜学正骨.稍长就塾读书,幼时耳闻目睹父、叔研讨家传正骨抄本,颇受熏陶.1908年,来北京在"会友镖局"供职,后受聘于"瑞趺祥绸缎庄"守护西交民巷库房,兼疗跌打损伤及教授武术.1940年经批准挂牌行医,专治跌打损伤.1941年受四大名医之一孔伯华先生邀请,应聘为"北平国医学院"正骨课教授,1947年被卫生局聘为正骨科考试委员.建国后,1956年为中国中医研究院筹备处特聘医师,1960年调到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骨科,与杜自明、高云彬等名医共同工作.1961年任中华医学会顾问.

    京城名医 骨伤科 医史
  • 阐扬国医文化,重视人才培养,强调辨证论治——记京城名医汪逢春

    《北京中医》 CSTPCD 2006年9期

    汪逢春(1884~1949年),名朝甲,以字行,江苏吴县人.自幼随兄学举子业,兼从吴中名医艾步蟾习轩岐术.1906年进京,供职于法部,拜御医力轩举为师.1911年辞法部之职,专以医为业.1929年任北京考试委员.1938年成立北京国医分会,当选会长.1939年创办《北京医药月刊》,任主编.先生一生致力于阐扬国医文化,重视人才培养,博览精究群籍,强调辨证施治,临证重视脾胃,擅治时令及胃肠病.是我国中医近代史上集编辑出版、教育、临床于一身的著名中医大家.

    京城名医 汪逢者 医史
  • 著书立说研究医理精于妇科重视脾胃--记清代御医冯济卿

    《北京中医》 CSTPCD 2006年2期

    1 生平简历冯济卿(1874-1964年),名怀宽,字济卿,北京人[1].其幼入私塾,熟读四书五经.稍长酷爱中医,入太医院医学馆学习,潜心研读<内经>、<难经>、<伤寒论>等医学典籍,成绩优异,学有所成.其学识渊博,造诣颇深,精于方药,每见神效,于清末光绪之际供职于太医院.先为太医院九品医士、寿药房值宿供奉官,后升为吏目.民国初期,他在崇文门外东河槽2号寓所悬壶济世,为民众疗疾.解放后,被聘为北京市第二中医门诊部顾问[2].

    京城名医 御医 医史
  • 治学以专,治医以精,用药审慎——记内科名医王石清

    《北京中医》 CSTPCD 2006年8期

    1 生平简历王石清,男,北京市清河镇人.生于1884年,卒于1945年,享年61岁.[1]早年在清河师范学院任教,业余喜读中医书籍,如《灵枢》、《素问》、《伤寒论》、《金匮要略》等.

    京城名医 王石清 医史
  • 勤著书立说,倡新中医论--记北京市中医学会组织者罗止园

    《北京中医》 CSTPCD 2006年4期

    1生平简历罗止园(1879-1953),名文杰,字止园,男,山东省德县人,享年74岁.[1]罗止园之叔罗立宣乃德县名医,他幼年从叔习医,1907年在北京中医官考试合格,录为北洋陆军第五镇军医.1926年退隐后定居北京,以行医为业,专务中医,1938年曾任华北国医学院教授.[1]

    名医 京城 医史
  • 光绪皇帝与御医(上)

    《北京中医》 CSTPCD 2007年11期

    清朝的光绪皇帝自幼禀赋虚弱,经常生病.成年后,患有遗精、肠胃病、神经官能症等多种慢性疾病,其中遗精病最为严重,并由此引发其他疾病.于是始召天下名医来京诊治.至光绪三十四年春天,病情加剧,复召天下御医诊治.本文即重点介绍了此一段的治疗经过.由于光绪皇帝久病知医,能自拟药方,故对其自恃知医,于御医处方的擅加改动及拒绝服用等情形亦进行了介绍.并连类而及,文中对清朝御医的含义,及其对光绪皇帝的治疗水平也一并进行了评价.

    光绪 御医 医史
  • 民国时期的北京中医医疗机构

    《北京中医》 CSTPCD 2005年1期

    民国时期北京市区的中医医疗机构主要是诊所,名之为中医院的有几十家,主要中医院有三家,分别是杨浩如医院、华北国医学院附属医院、孙子云医院.除杨浩如中医院外,其余中医院虽名为医院实际均为诊所.这些医疗机构的主要特点是:1)规模较小;2)医生已开始用中西医结合方法诊治疾病;3)中药制剂方法简单、粗糙;4)医、药虽有分工但分工不明显;5) 中医护理水平低下,人员构成比中常医护兼顾.

    民国时期 北京 中医医疗机构 医史
  • 北京中医学会史略

    《北京中医》 CSTPCD 2004年5期

    解放前,由于国民党政府及中医自身的原因,中医事业的发展举步艰难.解放初期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直接深入中医内部组织领导北京中医事业的恢复和发展.广大中医认识到只有摒弃门户偏见,组织起来,中医才有光明的前途.1950年5月30日北京中医学会成立,成立后在预防、针灸、科研、出版和中西医结合各方面做了卓有的成效的工作,为北京中医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北京中医药学会经过多次易名,至今建会50多年,凝聚吸引了一大批中医药界的专家学者和科技工作者,学会在岫会员由建会时的500多人发展至4360多人,团体会员单位81个,专科专业委员会25个.

    北京中医药学会 医史 综述
  • 光绪皇帝与御医(下)

    《北京中医》 CSTPCD 2007年12期

    清朝的光绪皇帝自幼禀赋虚弱,经常生病.成年后,患有遗精、肠胃病、神经官能症等多种慢性疾病,其中遗精病最为严重,并由此引发其他疾病.于是始召天下名医来京诊治.至光绪三十四年春天,病情加剧,复召天下御医诊治.本文即重点介绍了此一段的治疗经过.由于光绪皇帝久病知医,能自拟药方,故对其自恃知医,于御医处方的擅加改动及拒绝服用等情形,亦做了介绍.并连类而及,文中对清朝御医的含义,及其对光绪皇帝的治疗水平也一并进行了评价.

    光绪 御医 医史
  • 民国时期北京中医在西医医院的从业状况和作用

    《北京中医》 CSTPCD 2005年2期

    民国时期北京有中医的西医医院主要有回民医院和内、外城官医院三家.回民医院分中、西医两部,西医就诊量较少,中医医疗是医院的主业.内、外城官医院是清末延续下来的官办医院,民国早期中医医疗是医院的主业,随着医院的发展,西医医疗成了医院的主业,后来中医逐渐退出,完全成了西医医院.中医在三个医院的防治疾病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民国时期 北京地区 中医从业状况 医史
查看更多
爱学术网-期刊论文服务平台 2014-2022 爱学术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4-2022 爱学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苏ICP备2020050931号 版权所有:南京传视绛文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