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重创伤已成为当今世界的公共健康问题,约占全球死亡率的12%,且在36岁以下人群死因中居第一位.在美国,严重创伤位居第七位死因;在我国,创伤是仅次于心脏病、脑血管病和肿瘤后的第四位死因.目前,我国每年死于各类创伤的总人数达70万,已被纳入国家疾病控制计划[1].提高严重创伤的救治水平已是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迫切要求,高效地救治严重创伤是临床工作面临的重大挑战,已经成为完善社会救治体系的重要环节.在整个严重创伤救治过程中,伤员送至医院后的救治速度、技术应用等是非常关键的环节,尤其是在院内早期救治的质量控制更是提高救治效果的关键.现重点针对国内外院内早期救治的现状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提出相应建议.
时间就是生命,这是救治严重创伤的第一要义.而一般认为,"现场"是指创伤事发之处,但笔者认为,"现场"一词应重新审视、确定.1 现场的界定在创伤事故现场救治过程中,现场应包括第一现场和第二现场.
严重创伤具有病情重、病死率高的特点,做好严重创伤的观察与护理是降低病死率的重要措施.我科于2006年10月至2008年7月收治严重创伤76例,现将急救护理经验总结如下:
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一种以进行性低氧血症为主的急性呼吸衰竭,主要表现为呼吸窘迫.1981~2001年,我院收治严重创伤并ARDS12例,死亡8例,占66.7%.
?目前尚无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预防和治疗的药物方案。早期炎症失调很可能会对ARDS的发展和预后产生重要的影响。p38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p38MAPK)是多种炎性介质参与的急性器官功能障碍的关键调节因子,是一类新兴细胞因子抑制类抗炎药物作用的靶点。一些临床前研究结果显示,p38MAPK抑制剂能够减轻胰腺炎和烧伤后引起的肺损伤。为此,美国的研究人员进行了一项Ⅱa期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平行试验,以评估一种新型p38MAPK抑制剂Dilmapimod?(度马莫得)用于损伤程度评分>16分、存在ARDS发生风险患者(排除颅脑外伤患者)的疗效。研究人员将受试者随机分为4个独立的队列,分别静脉输注不同剂量的Dilmapimod?4?h或24?h(连续3?d)或给予安慰剂治疗。结果显示:该研究共纳入77例患者,尽管危重患者中出现不良事件的情况较为普遍,但总体来说患者对Dilmapimod的耐受性良好,均未出现临床相关的安全性问题。药代动力学模型显示,给予高剂量Dilmapimod(10?mg)并连续输注超过24?h的给药方案可以达到最佳的血药浓度,且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IL-6、IL-8)和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受体1(sTNFR1)的差异在高剂量组与安慰剂组间最大。虽然该研究并未特别针对ARDS进行评价,但ARDS的发生率较低(2.6%,2/77)。研究人员据此得出结论:新型p38MAPK抑制剂Dilmapimod的耐受性良好,值得进行更大规模的临床试验以进一步评估其在ARDS和其他器官损伤中的预防作用。
随着人们对休克认识的不断深入和现代复苏技术的进步,救治严重创伤后早期低血容量休克的成功率逐渐提高,但休克时体循环血流动力学恢复后,仍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内脏器官低灌流,即隐性代偿性休克,成为休克后肠源性感染或多器官功能障碍的重要诱因.
1 引言我院重症监护病房(ICU)1994年10月至1999年4月救治严重创伤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50例.现总结报道如下.
对创伤患者除救治因创伤打击(第一次打击)造成的损伤外,还始终贯穿着如何防止创伤对受伤者引发的一系列损害(第二次打击)以防止全身情况的进一步恶化.为此,临床上多年来建立了一整套方案、程序和常规,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这些方案用于救治严重创伤和多发伤的效果仍不完全满意.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多种原因引起的急性呼吸衰竭,其临床特征为急性进行性呼吸窘迫和顽固性低氧血症,死亡率高达30%60%.我院急救部自1998年1月至2001年12月救治严重创伤并发ARDS患者65例.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