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纳米材料是指几何尺寸达到纳米级水平且具有特殊性能的材料.当物质小到1~100 nm(10-9~10-7 m)时,由于量子效应、局域性及巨大的表面与界面效应,使物质的一些性质、性能发生了质变,原子、分子水平上制造的纳米材料和器件在化学、材料、生物、医学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引发了一场"新的工业革命".
"纳米材料"的概念是 80年代初形成的.纳米材料是指物质的颗粒尺寸<100nm的材料,它的比表面积很大,晶界处的原子数比率高达15%~50%.其种类很多,可分为金属、陶瓷、有机与无机、复合纳米材料等.纳米材料有四大效应,即小尺寸效应、量子效应(含宏观量子隧道效应)、表面效应和界面效应[1].纳米材料标志着人们对材料性能的发掘达到了新的高度,这项技术大范围地改造了传统材料,又源源不断地创造出新的材料,开辟了广阔的应用领域.
自1981年德国科学家H.Gleiter采用惰性气体凝聚蒸发结合原位加热冷压成型方法制备出具有清洁界面的人工纳米材料以来,纳米生物材料的开发和研制得到快速的发展,成为新的科技前沿和热门领域.纳米生物材料表面电子结构和晶体结构的变化,产生了宏观物体所不具备的小尺寸效应、量子效应、表面效应和界面效应,使得其具有传统材料所不具备的一系列优异的力、磁、电、光学、化学和生物学等宏观特性,从而作为一种新型生物材料应用于医学领域.现就骨科纳米生物材料研究现状及展望作一述评.
测量误差是测得值与真值之差,称为测量误差,又叫测量的绝对误差,简称误差[1].真值反映了人们尽量接近真实目标和客观真理,测得结果与真值之差的测量误差,也是无法准确得到或准确获知的,从本质上讲,真值是不能确定的,"量子效应"排出了唯一真值的存在,在工作中我们所用的真值,其实是一个约定值,须以测量不确定度来表述其所处在的范围.这就是所谓的"误差公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