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明10G环氧化物(BPDE)-DNA加合物在人群肺癌发生中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方法使用针对BPDE-DNA加合物的单克隆抗体,通过免疫学方法检测150例的肺癌组织、120例的癌旁肺组织、40例的肺良性病变组织和40例的正常肺组织中BPDE-DNA加合物的含量,同时检测相应肺组织中p53、C-MYC、K-RAS、BCL-2、hTERT等癌变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BPDE-DNA加合物与上述基因的关系.并在BPDE诱导的体外人气管上皮细胞癌变模型上检测癌变过程中BPDE-DNA加合物的变化.结果82.0%的肺癌组织中可检出BPDE-DNA加合物,加合物阳性细胞的比率为11.52%±14.44%(x±s);37.5%的癌旁肺组织可检出BPDE-DNA加合物,加合物阳性细胞的比率为2.25%±5.07%;15.0%的肺良性病变组织可检出BPDE-DNA加合物,加合物阳性细胞的比率为0.75%±2.30%;40例正常肺组织中仅1例可检出BPDE-DNA加合物,该组人群平均加合物阳性细胞比率为0.03%±0.16%;肺癌组织中加合物的含量显著高于癌旁肺组织、肺良性病变组织和正常肺组织,P<0.001.将肺癌病例按性别、年龄、细胞类型和吸烟史分组,发现男性病例加合物检出率为89.9%,高于女性的检出率(51.6%),P<0.01.99.1%的吸烟患者其癌组织可检出BPDE-DNA加合物,加合物阳性细胞比率为13.91%±15.53%;27.8%的非吸烟肺癌患者其癌组织也可检出BPDE-DNA加合物,加合物阳性细胞含量为4.68±7.44;吸烟患者BPDE-DNA加合物的含量显著高于非吸烟患者,t=3.44,P<0.001.肺癌组织BPDE-DNA加合物含量在p53、K-RAS、BCL-2基因阳性表达者中显著高于阴性表达者,而C-MYC、TERT基因表达与BPDE-DNA加合物无关联.在体外用BPDE作用于人气管上皮细胞系,可诱导该细胞系发生转化和癌变,在其癌变过程中BPDE-DNA加合物由阴性变为强阳性.结论BPDE-DNA加合物是反映多环芳烃暴露和产生致癌效应的重要生物标志物,其致癌作用可能与p53、K-RAS、BCL-2等基因有关.
[目的]研究几种镍化合物对培养人支气管上皮细胞的恶性转化作用及转化细胞的致癌性.[方法]通过细胞转化、体外转化细胞的软琼脂培养和裸鼠接种,测定几种镍化合物的致癌性.用全谱直读感耦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仪检测镍转化后接种成瘤细胞及肺癌组织中二价镍离子及镉、铬、铍、砷等几种金属元素的含量.[结果]水溶性镍化合物NiCl2、Ni(CH3COO)2、NiSO4和不溶性结晶型NiS均可使人支气管上皮细胞发生恶性转化,以NiS的作用最强,浓度为110μmol/L时,每瓶细胞的平均转化集落为15.7±3.51,而浓度大致相同的三种水溶性镍化物(100μmol/L)的转化集落分别为7.33±3.61、6.3±2.31和5.67±1.53.转化细胞接种裸鼠后能诱发肿瘤形成.在肺癌组织中的二价镍离子浓度明显高于正常肺组织(P<0.01),而NiS转化细胞内的二价镍离子浓度则相当于肺癌组织中浓度的二倍.[结论]NiCl2、Ni(CH3COO)2、NiSO4和NiS对人支气管上皮细胞均具有转化活性和致癌性,此活性可能与细胞或组织内的二价镍离子浓度有关.
[目的]反式二羟环氧苯并(a)芘(BPDE)为苯并(a)芘在体内的代谢产物,是一种直接的致癌物,可攻击DNA形成BPDE-DNA加合物,本研究目的为探明该加合物在人群肺癌发生中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方法]使用针对BPDE-DNA加合物的单克隆抗体,通过免疫学方法检测150例肺癌、120例癌旁肺组织、40例肺良性病变和40例正常肺组织中BPDE-DNA加合物的含量,同时检测相应肺组织中P53、C-MYC、K-ras、BCL-2、hTERT等癌变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BPDE-DNA加合物与上述基因的关系.并在BPDE诱导的体外人气管上皮细胞癌变模型上检测癌变过程中BPDE-DNA加合物的变化.[结果]82.0%(123/150)的肺癌组织,37.5%(45/120)的癌旁肺组织,15.0%(6/40)的肺良性病变和2.5%(1/40)的正常肺组织可检出BPDE-DNA加合物,肺癌组织中加合物的含量显著高于其他肺组织,P<0.01.分层分析发现男性肺癌病例加合物检出率为89.9%(107/119)高于女性的检出率51.6%(16/31),P<0.05.有吸烟史的肺癌患者加合物检出率为99.1%(113/114)高于非吸烟肺癌患者的27.8%(10/36),P<0.01.肺癌组织P53、K-ras、BCL-2基因的阳性表达与BPDE-DNA加合物有关联,而C-MYC、hTERT基因的表达与BPDE-DNA加合物无关联.在体外用BPDE作用于人气管上皮细胞系,可诱导其发生转化和癌变,在其癌变过程中BPDE-DNA加合物由阴性变为强阳性.[结论]BPDE-DNA加合物是反映多环芳烃暴露和产生致癌效应的重要生物标志物,其致癌作用可能与P53、K-ras、BCL-2等基因有关.
新近报道牛纤毛柱状上皮细胞表达抗菌肽β-防御素,人气管上皮细胞是否分泌β-防御素尚存疑.本文对气液界面培养的人气管上皮细胞的抗菌活性和人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抗菌多肽进行了分析.
目的:为探明DNA氧化损伤在人群肺癌发生中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而进行本研究.方法:使用针对DNA经受氧化损伤标志物8-羟基-脱氧鸟苷(8-OH-dG)的鼠抗人单克隆抗体,通过免疫学方法检测150例肺癌、120例癌旁肺组织、40例肺良性病变和40例正常肺组织中DNA氧化损伤标志的含量;同时检测相应肺组织中P53、C-MYC、K-RAS、BCL-2、hTERT等癌变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DNA氧化损伤与上述癌变相关基因表达的关系;并在B(a)P-7,8二醇-9,10环氧化物(BPDE)和NiS诱导的体外人气管上皮细胞癌变模型上检测癌变过程中DNA氧化损伤的变化.结果:肺癌组织、癌旁肺组织、肺良性痛变和正常肺组织氧化损伤标志物8-OH-dG的阳性率分别为92.7%(139/150)、17.5%(21/120)、10.0%(4/40)和5.0%(2/40),肺癌的氧化损伤高于其他肺组织(P<0.01).按性别、年龄、细胞类型和吸烟史分层,未见其与DNA氧化损伤之间的关联.分析DNA氧化损伤与癌变相关基因的关系,发现肺癌组织K-RAS、BCL-2基因的过度表达与DNA氧化损伤的含量高有关,而P53、C-MYC和hTERT基因表达与DNA氧化损伤无关联.在体外用BPDE和NiS作用于人气管上皮细胞系诱导其转化和癌变过程中,DNA氧化损伤标志8-0H-dG出现于细胞转化之前,其量与细胞癌变进程相一致.结论:DNA氧化损伤在肺癌变的过程中可能具有重要的致癌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导致K-RAS和BCL-2等基因的改变有关.
用酶低温消化获得的人气管上皮细胞,气-液界面无血清培养,细胞呈现复层生长,细胞角蛋白免疫组化染色呈阳性反应,可确认为上皮细胞.琼脂糖弥散法显示培养细胞表面分泌物对绿脓杆菌有明显的抗菌活性.随底层培养基NaCl浓度的增高,杀菌环直径逐渐减小.当NaCl浓度分别为0、20、40、80、160、320mmol/L时,杀菌环直径分别为12、11.5、10、9、4.5、3mm.无血清培养基对绿脓杆菌无杀菌活性.
用酶低温消化获得的人气管上皮细胞,气-液界面无血清培养,细胞呈现复层生长,细胞角蛋白免疫组化染色呈阳性反应,可确认为上皮细胞.琼脂糖弥散法显示培养细胞表面分泌物对绿脓杆菌有明显的抗菌活性.随底层培养基NaCl浓度的增高,杀菌环直径逐渐减小.当NaCl浓度分别为0、20、40、80、160、320mmol/L时,杀菌环直径分别为12、11.5、10、9、4.5、3mm.
采用脂质体转导法将人中性粒细胞防御素HNP1cDNA重组真核表达质粒pBabe-Neo-HNP1导入无血清培养的人气管粘膜上皮细胞;制备HNP多克隆抗血清,用免疫组化法检测防御素(Human neutrophil peptide-1,HNP1)在气管上皮细胞的表达.结果表明:脂质体转导法可使HNP1cDNA重组真核表达质粒pBabe-Neo-HNP1在人气管粘膜上皮细胞有效表达,免疫组化显示转导组织呈强阳性反应.本实验为进一步研究应用内源性抗生素肽转基因治疗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打下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