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中医药学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历代名家及其不朽名作构成了它灿烂辉煌的历史.当人类步入21世纪,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我国医药产业正发生革命性的转变.作为科技先导型医药产业代表的河北以岭医药集团,依靠强大的科技实力、全新的体制框架,以中医学术研究为基础,以高科技为先导,以产业化、规模化、市场化为途径,走出一条成功的发展道路,在短短10年内,形成了科研、教学、临床、生产、营销一体化的现代医药产业集团,在打造国药品牌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定的步伐.记者怀着强烈的好奇心,通过采访河北以岭医药集团董事长吴以岭教授及其员工,亲身感受了吴以岭教授的创业理念和集团的企业文化.
学科是依据共性特征划分而成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其边界往往具有两面性,难以覆盖新兴学科.作为综合性科学的中医学,具有自然属性和人文属性的双重性.这些决定了中医学术研究需要“跨界思维”,采用全球化视野,多角度看待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也就需要中医学与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各学科间的交叉、渗透与整合.跨学科研究,将突破研究的瓶颈,引发中医药创新的源泉.
络病理论肇始于<内经>,临床证治奠基于<伤寒杂病论>,清代叶天士提出"久病入络"、"久痛入络"说,才形成重要的病机理论及治疗用药,但叶氏也批评当时"医家不识络病,则愈究愈穷矣",可惜的是,叶氏批评的现象在其身后并未引起充分重视,虽屡有验案,不乏善陈,但并未形成系统完整的络病学说体系.近年来,随着应用中医络病学说治疗疑难病尤其是心脑血管疾病取得的临床显著成效,特别是络病理论代表方药通心络胶囊的广泛应用,引起学术界的重视并成为中医学术研究的热点和焦点.
总结张学文教授从医近50年来在中医急症研究、中医防治中风病研究、中医治疗疑难杂症研究领域的临床经验与学术成果,并围绕中西医学互参、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的关系、继承创新和发展的关系,阐述独到见解.
古典文献学是对古典文献进行整理与研究的学问,大致包括目录、版本、校勘、辑佚、辨伪、标点、注释等内容.
有关系统科学的零散知识从古就有,但真正产生系统科学的知识体系却是近20年来的发展.中国开展系统科学及系统工程研究和应用,自1978年钱学森、许国志、王寿云发表的"组织管理技术——系统工程"以来,中国的系统科学研究走上了一条快车道,先后出版了《系统科学》、《系统科学与系统工程》等学术著作,对中国自然科学的大发展起到了推进作用.钱学森院士曾经称中医学为"唯象中医学",我现在的理解是中医学是以"象"为特征的医学,"象"是人体系统在疾病或者功能障碍时的特征性表现,中医学根据"象"的变化进行辨证论治,进而改变"象"的特征.以前,我们很少从系统科学的角度来看待中医学,这主要是因为我们缺少与从事系统科学研究的人进行交流,也没有心思去学习系统科学的知识.王永炎院士在我们这届博士生毕业典礼上的讲话,对很多人来说是一次震动.于是,我在业余时间开始学习系统科学的知识,并有所体会,愿以此与朋友们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