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对于杂交的态度非常矛盾,“杂种”在很多民族都是一句骂人话,但大家也都听说过“杂种优势”这个概念,知道杂交其实是有好处的.新的研究发现,人类本身就是杂交的产物,而杂交的结果还真的是有利有弊.这件事必须从人类的起源说起.化石证据和基因分析结果都表明,人类起源于非洲.最早的人类祖先是一种古猿,他们大约在650万年前和人类的远亲-黑猩猩分道扬镶.大约在2 0 0万年前,非洲古猿进化成直立人,并逐渐遍布全世界.
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1809~1882),英国生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1859年出版了<物种起源>一书,提出了生物进化论学说,恩格斯将"进化论"列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一书中提出人类起源于古猿的理论.南方古猿实现了直立行走,这是从猿到人进化的重要一步.进化使人类成为世界上最卓越的动物,但是为此人类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如由于脑体积增大,双足行走,女性骨盆出口太小,使人类的妊娠期缩短.
这也许是个美丽的神话.据说195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古生物研究所的专家们,在淮河流入洪泽湖湖口的双沟下草湾,发现了距今约1500万年前的古猿化石.经专家们进一步探源考证发现,这里早在旧石器时代就生活着一批猿人,他们采集野果,堆于洞穴,经淮水浸泡自然发酵后,野果蕴含的果汁成为醇香的美酒.
人类由古猿演变而来是进化论最为核心也最具争议的部分.反对的意见一是化石证据不全,二是理论上也有很多问题.诚然,化石证据是不全的,也永远做不到“全”,但这不能否定人从古猿演化而来的可能性.本文对进化论中对立的两派——拉马克学派和达尔文学派的观点进行对比剖析,抛弃新达尔文学派的“随机突变”作为自然选择的基础,结合达尔文学派的“过度繁殖”“生存斗争”和拉马克学派的“用进废退”“获得性遗传”,探讨新的猴子变人的进化路线.演变为人的并非猿猴群体中最优秀的适者,而是在生存斗争中被赶出猴群的“过剩”的不适者.不适者穷,穷则变.不适者通过生存斗争逐渐演化为人.所以“适者生存”的法则可发展为:适者生存,不适者以变求生存.适者是相对的,不适者变则是绝对的.变是适的前提,适是变的结果.变则优,不变则劣.我们认为这样的进化理论完全适合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