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是机体受到伤害性刺激所产生的由感觉识辨、情感动机、认知评价组成的一种复杂的情感体验和主观感觉,是伤害性感受器受到外周伤害性刺激作用而产生的一种疼痛信号,该信号在经过脊髓上传至高级中枢的过程中,受到脊髓自身和脊髓上中枢的调控.疼痛机制目前还不明确,可能涉及多种潜在机制,如离子通道、神经递质和受体的表达等.谷氨酸(Glu)是哺乳动物脑内主要的兴奋性神经递质之一,参与多种生理和病理过程,例如突触传递、神经元的发育和死亡、突触可塑性、长时程增强、长时程抑制以及某些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病[1].谷氨酸受体分为两大类:离子型(iGluRs)和代谢型(mGluRs).近年研究发现,mGluRs在痛觉的传导中发挥关键作用,它通过复杂的信号转导通路调节突触传递和神经元的兴奋性,从而调节疼痛的发生发展和维持[2].mGluRs包括三组,笔者主要就第三组mGluRs(mGluR4、mGluR6、mGluR7、mGluR8)与疼痛的关系综述如下.
白介素-33(IL-33)是多功能细胞因子,属于IL-1家族.IL-33既可以发挥转录抑制因子作用,也可以与受体生长刺激表达基因2蛋白(ST2)结合,在免疫调节及炎症进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近来研究表明IL-33在神经系统中广泛分布,在疼痛相关疾病的发生发展中,IL-33及其受体ST2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就IL-33/ST2的生物学特点及其在神经系统表达和介入疼痛相关疾病的意义进行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