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Akasaka等报告,心肌梗死血栓溶解(TIMI)2级血流患者的二种不同血流类型,使其接受再次介入治疗获益有别。 TIMI研究组的分级标准已被广泛接受,是冠状动脉灌注的半定量指标。残余狭窄和(或)微血管损伤被认为是造成急性心肌梗死后TIMI 2级血流的主要机制。尽管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比溶栓治疗有更高的再通率,并能改善临床结果,但是,持久缓慢血流可能提示微血管功能障碍和左室功能恢复不良。因此,可以通过评估具有TIMI 2级血流患者的冠状动脉血流动力学情况,预测再做介入治疗是否可以改善患者的TIMI血流分级。 研究共纳入35例经血管成形术,或急诊支架术后血管成功再通的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Akasaka等在介入治疗1个月后,比较冠状动脉血流类型与相应的TIMI分级和局部左室壁运动(LVWM)情况。 结果显示,血管成形术后,具有TIMI 2级血流患者(22例)的时间平均血流速度峰值(APV)比具有TIMI 3级血流患者(13例)低(7.9±3.9 cm/s对20.6±5.1 cm/s,P<0.001);在具有TIMI 2级血流的患者中,记录到2种不同血流类型(与TIMI 3级相比,P<0.001);具有1型TIMI 2级血流的患者(15例),舒张期APV减低(8.3±4.8 cm/s对24.2±7.4 cm/s),舒张期减速时间延长(1176±455 ms对728±205 ms),并且舒张期APV/收缩期APV比值减小(1.3±0.6对2.1±0.7)。具有2型TIMI 2级血流的患者(7例)的收缩期血流倒流(收缩期APV为-7.9±4.6 cm/s对11.7±4.5 cm/s),舒张期减速时间加快(221±84 ms对728±205 ms),并且舒张期APV/收缩期APV比值为负值(-2.1±1.4对2.1±0.7)。与具有1型TIMI 2级血流患者相比,具有2型TIMI 2级血流的患者腱索运动平均值较低(-3.0±0.2对-1.9±0.8,P<0.001),并且比正常运动平均数低2个SD以上的腱索数较多(50±2对28±18,P<0.001)。与具有2型TIMI 2级血流患者相比,支架使具有1型TIMI 2级血流患者从TIMI 2级血流增至TIMI 3级的较多(67%对0%,P=0.003)。置入支架术后,血流为TIMI 2级的患者被证实仍属2型TIMI 2级,他们的左室壁运动恢复较差。(Circulation 2000,101:2361) 研究者认为,TIMI 2级血流有2种不同类型的冠状动脉血流速度时相。1型血流舒张期APV减低,舒张期减速时间延长,并且舒张期APV/收缩期APV比值减小,提示有残余冠状动脉狭窄。此型患者放置支架后冠状动脉血流和左室功能均可改善。2型血流收缩期血流倒流并且舒张期减速时间加快,提示微血管损伤,此型病人介入治疗效果欠佳。应用多普勒血流速度测量装置区分这2种不同类型的TIMI 2级血流,有助于决定血管造影证实PTCA取得成功后发生的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是否需要进一步接受介入治疗。摘自《中国医学论坛报》2001年1月18日11版
近年来认识到病理性胃食管酸反流(GER)与呼吸系疾病有关,发现30 %~85%的慢性咳嗽和哮喘并存GER[1~3].国内对此研究匮乏,我们用24小时食管p H监测对此进行了前瞻性研究,以了解国内慢性支气管炎和支气管哮喘者中GER发生率、反流类型及其食管上段的反流.
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由于无损伤性,敏感度高,近年来应用范围越来越广,但常规MRA(TOP法或PC法)难以处理全部流速范围内不同的血流类型,尤其对主动脉及分支难以同时显示[1]。笔者应用动态增强三维技术(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subtractoon MR angiograp-hy ,DCE MRA)对主动脉及分支成像进行了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