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GT/PBT材料研究最早可追溯到1949年Coleman首先提到了用亲水性组分聚环氧乙烷(PEO)改善涤纶树脂染色性的思路[1].1972年,DuPont推出商业化的聚醚酯HytrelTM,主要成分为聚四亚甲基醚二醇(PTMG)/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嵌段共聚物[2].Witsiepe和Hoeslchele等在HytrelTM的基础上,首次合成了PEGT/PBT,但其遇水溶涨、易水解,当时并未引起人们的重视[3].20世纪90年代初,Fakirov等用酯交换法,以聚乙二醇、1,4-丁二醇及对苯二甲酸甲酯为原料,钛酸四丁酯为催化剂,合成了一系列具有不同软、硬段含量的PEGT/PBT多嵌段共聚物[4].
目的 制备1种对低密度脂蛋白(LDL)、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有选择性吸附的材料,并初步评价该系列材科的血液相容性.方法 通过紫外辐照接枝的方式在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无纺布(PBTNF)上接枝不同比例的丙烯酸(AAc)(接枝率分别为17%、35%、45%、55%、60%),研究PBTNF-AAc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的吸附能力;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改性PBTNF-AAc表面,并考察PBTNF-AAc的溶血率及血小板粘附性能.结果 在体外实验中测得上述5接枝率的PBTNF-AAc对LDL的去除率分别为(50.8±3.2)%、(56.1±6.9)%、(66.5±6.9)%、(83.4±3.9)%和(85±2.9)%,以及血小板粘附的数量(×106>/cm2>)分别为92.0±25.7、29.5±5.6、20.5±3.6、14.9±1.5和12.9±1.8,且溶血率均<5%.结论 所制备的PBTNF-AAc对LDL具有良好的吸附性能且血液相容性良好.
目的 考察接枝不同官能团(-COOH、-OH、两性基团)的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膜对血小板黏附及血小板功能的影响,选择适用于过滤去除浓缩血小板中白细胞的材料.方法 利用紫外改性的方法,将不同单体包括丙烯酸(AA)、丙烯酸羟乙酯(HEA)和N-(3-磺丙基)-N-甲基丙烯酸基氧乙基-N,N-二甲基铵内铵盐(SMDB)接枝到PBT表面,得到接枝不同官能团的PBT膜,包括PBT-AA(-COOH)、PBT-HEA(-OH)、PBT-SMDB(两性基团);通过傅里叶红外光谱、水接触角及表面粗糙度等指标对改性PBT的理化性能做表征,采用扫描电镜观察改性PBT对血小板的黏附,并通过检测PBT改性前后的血小板聚集率、低渗休克相对变化、CD62p表达率等指标,考察改性PBT对血小板功能的影响.结果 在红外光谱的1 047和1 043 cm-1处出现了C-O-C的弯曲振动峰和O=S=O的对称伸缩振动峰,提示HEA和SMDB接枝到了PBT膜表面.扫描电镜显示:未改性的PBT膜表面黏附的血小板数明显多于改性PBT膜表面,且可以观察到明显的伪足.血小板黏附数在接枝不同官能团的PBT膜表面顺序为:-COOH>两性基团>-OH.未改性PBT组(n=6)与对照组(未接触材料的血小板)(n=6)比较:血小板最大聚集率(%)为87.22±2.10 vs 82.36±2.11,低渗休克相对变化率(%)为79.33±1.27 vs 77.12±1.09,CD62p表达率增加(%)为9.78±0.58 vs 17.45± 1.25(P<0.05).在接枝不同官能团的改性PBT膜中,PBT-HEA(n=6)对血小板聚集和血小板活化等功能影响最小[血小板最大聚集率(93.34±1.45)%、血小板低渗休克相对变化率(81.26±1.48)%、CD62p表达率(12.51±0.85)%].结论 表面接枝HEA的聚酯对血小板的黏附及功能影响明显小于接枝其他官能团的材料,或可作为用于浓缩血小板过滤去除白细胞的新材料.
目的 评价静电自组装壳聚糖和肝素固定于聚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膜表面对红细胞及血小板的影响.方法 首先将PBT浸泡于聚乙烯亚胺溶液中氨解使其表面带氨基呈正电性,然后多次交替吸附带负电的肝素和带正电的壳聚糖,形成以肝素为最外层的多层膜结构;对该聚电解质多层膜的理化性能做表征,再做溶血率、红细胞变形性、红细胞渗透脆性、血小板黏附、血小板功能等评价实验.以未接触材料的红细胞或血小板为对照组,实验组分别为未改性PBT以及不同层数的静电自组装改性PBT膜,血小板黏附每组的标本数为5,其余指标每组标本数为9.结果 水接触角、zeta电位、原子力显微镜等测量观察:PBT膜表面壳聚糖/肝素多层膜逐渐形成;不同层数的多层膜溶血率<5%,随组装层数增加,红细胞变形指数逐渐增加,10层静电自组装PBT膜与对照组相近,分别为0.545 7±0.010 7 vs0.546 1±0.013 1(P>0.05);10层静电自组装PBT膜的红细胞渗透脆性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分别为4.270 1±0.089 5 vs4.338 8±0.076 2(P<0.05),说明红细胞对低渗溶液的抵抗力增大.扫描电镜显示:未改性PBT膜表面黏附的血小板数明显多于改性膜表面,且观察到明显的伪足,随组装层数的增加,血小板在多层膜表面的黏附数减少.未改性PBT膜与2/5/10层静电自组装PBT膜表面黏附的血小板数分别为722 7±222 2 vs 468 2±158 5 vs 327 3±185 0vs 227 3±103 1(P<0.05),未改性PBT膜与对照组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为82.36±2.11 vs87.22±2.10 (P<0.05),低渗休克相对变化率(HSR)(%)为77.12±1.09 vs 79.33±1.27(P<0.05),CD62p表达率(%)为17.45±1.25 vs9.78±0.58(P<0.05);随组装层数的增加,血小板最大聚集率(%)增加,HSR增大,CD62p表达率降低.其中,10层静电自组装PBT膜与未改性PBT膜相比,血小板最大聚集率(%)增加,分别为82.35±1.91 vs94.79±1.84(P<0.05),HSR相似,分别为77.32±0.95 vs 76.76±2.35(P>0.05),CD62p表达率降低,分别为17.67±1.25 vs 14.67±1.15(P<0.05).结论 壳聚糖/肝素静电自组装修饰PBT后,PTB膜亲水性改善,减少了血小板的黏附且对血小板功能和红细胞无明显影响.
目的 制备具有不同官能团(-CH3、-COOH、-OH、两性基团)的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平板膜,并了解其对血浆蛋白吸附情况与对白细胞、血小板的黏附效果.方法 利用紫外改性的方法,将不同单体接枝到PBT表面,得到PBT-AA(-COOH)、PBT-HEMA(-OH)、PBT-SMDB(两性基团)并进行表征.采用ELISA测定吸附的人血清白蛋白(HSA)、纤维蛋白原(Fgn)含量,扫描电镜(SEM)观察黏附白细胞、血小板数量.结果 HSA吸附量(μg/cm2),PBT、PBT-AA分别为:15.05±4.51 vs 35.61±6.91(P<0.01);Fgn吸附量(μg/cm2),PBT、PBT-HEMA、PBT-SMDB分别为:19.85±1.93 vs 14.93±4.05 vs 17.04±2.10(P <0.05).4种材料在吸附HSA、Fgn前后,黏附的WBC、Pit均发生明显变化(P<0.01).结论 Fgn对2种血小板和白细胞的黏附均有促进作用,而HSA对白细胞的黏附有一定抑制性.通过四种材料的比较发现,PBT-AA滤除白细胞及保留血小板的效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