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自2000年5月引进原美国Picker公司生产的PQ5000V单螺旋CT机,至今机器运转一直比较稳定.我们在2002年5月更换了一只Dunlee5.0M球管,至2004年5月,总曝光近81万曝光秒,现将我们在球管维护保养方面的一些体会叙述如下,供各位同行参考.
Marconi公司的PQ-6000型单螺旋CT,属于技术很成熟、先进、档次很高的医疗诊断摄影系统,不足秒就可扫描一层,利于活动和微小病变的扫描,并附有图像处理工作站和Pinpoint激光导入系统,实现对肿瘤病变的准确定位,能够满足大型医院临床需要,可开展一些科学研究工作,摄影图像输出系统选用功能强大性能稳定的德国爱克法公司(AGFA)LR-5200激光相机,属于强强搭配,工作起来性能应该稳定可靠,照出的片子该是高质量的,但是在初期的实际应用中并不是这样,常有故障报出,而且带故障时间较长,现将此问题的解决体会作简单介绍.
1 材料与方法本组肝、脾损伤共78例:肝脏损伤36例,脾脏损伤42例;男51例,女27例;年龄13~68岁,平均36岁;车祸44例,高空坠落伤16例,被打伤与牛角顶伤12例,重物撞击伤6例.临床除受伤部位疼痛外,常可见到伤员面色苍白、四肢冰凉、口干舌燥、血压下降与烦躁不安等;实验室检查发现血红蛋白与红细胞计数下降,诊断性腹腔内穿刺术(DPP)和灌洗术(DPL)检查阳性,严重者可出现休克与神志不清等症状.采用美国GE Prospeed单螺旋CT机, 层厚5~10mm,层距5~10mm,Pitch值为1~1.5.
Marconi公司的PQ-6000型单螺旋CT,属于技术先进、档次高的医疗诊断摄影系统.它不足1s就可扫描一层,并附有图像处理工作站和Pinpoint激光导人系统.摄影图像输出系统选用功能强性能稳定的德国爱克发公司(AGFA)LR-5200型激光相机,工作性能应该稳定可靠,照出的片子该是高质量的.
CT成像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由90年代初的单螺旋CT到90年代末的四排螺旋CT,而后多排螺旋CT(multi-detector computed tomography,MDCT)经历8、16、32、64排的发展,乃至当今的128、256和320排探测器,探测器不断加宽,图像层厚越来越薄,层数越来越多.64排螺旋CT出现之后,CT的发展不但体现在探测器宽度的继续加宽上,同时也体现在CT能量成像方面的探索,主要代表是双源CT和能谱CT的出现.
血管介入术及血管外科手术发展日新月异[1,2].与此同时,由于螺旋CT的逐步普及,作为无创血管成像技术之一的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技术也发展很快.但是,由于现在普及的多为单层螺旋CT,受机器扫描速度和球管热容量的限制,仅适合于较大血管主干及分支显示,其技术操作自有其特殊性,本文回顾总结我院2002年1月~2003年7月36例CTA技术操作经验,旨在进行操作规范初步探讨.
CT血管造影(CTA)是螺旋CT在临床检查应用中的一项重要项目.在静脉内注射碘类造影剂,使血管图像以三维方式成像,达到临床诊断和治疗全面评估的目的.血管三维重建立体感强,操作简单易行[1],可获得腔内隔绝术(EVGE)前评估所需的全部参数,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我院对主动脉瘤进行了5例单螺旋CT检查,鉴于腔内隔绝术对术前影像学评估要求较为严格[2],本文就动脉瘤瘤体形态不同,腔内通畅性不同,压力不同等问题,对单螺旋CT在使用中造影剂总量、流量、流速及三维成像等一系列技术检查参数进行探讨,旨在取得更为合理、客观的技术参数.
目的 探讨基于单螺旋CT实现四维成像的理论和方法.方法 实验用运动体模由运动平台和尺寸不一的玻璃小球组成,以步进电机驱动,使之往返正弦运动,以模拟呼吸运动.实验在一台Toshiba Asteion TSX-021A扫描仪上进行,根据放疗临床应用选取最优扫描方案,机架旋转周期、螺距和层厚分别取1.5 s、0.6 mm和3 mm.图像重构、目标物质的质心运动轨迹等数据处理在治疗计划系统TOPLANE WiMRT V1.0上完成.结果 体模实验证实,重构三维图像极大抑制了运动伪影,明显优于常规重建三维图像,四维成像所反映的体模质心运动轨迹接近实际运动过程.结论 基于单螺旋CT的四维成像是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