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究双联抗血小板治疗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我院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78例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39例.对照组采用阿司匹林治疗,研究组采用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血小板聚集率、神经缺损评分均明显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研究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和治疗总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双联抗血小板用于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既可以降低治疗期间毒副反应发生率又能降低血小板聚集,同时还能提升患者整体治疗效果,是一种安全、高效的治疗方案.
目的 研究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运用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实施后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4年5月—2016年2月间该院收治的120例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数字法将其平均分成实验观察组和常规对照组,每组60例.两组患者使用基础治疗和他汀类药物治疗,对照组口服拜阿司匹林,初始剂量为350 mg,第2天后调整为120 mg;观察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联合使用口服硫酸氢氯吡格雷(初始剂量350 mg),之后调整为80 mg/d,均持续治疗4周.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实验室指标、复发率、不良反应率.结果 采用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0.00%;观察组复发率为5.00%,对照组高达15.0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检测指标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血小板聚集率(52.87±4.45)%、全血低切粘度(15.48±1.88)mPa·s、血浆粘度(1.51±0.21)mPa·s、纤维蛋白原(3.49±0.75)g/L,而对照组各项数据依次为血小板聚集率(61.39±5.21)%、全血低切粘度(21.95±2.47)mPa·s、血浆粘度(2.12±0.26)mPa·s、纤维蛋白原(3.43±0.89)g/L,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使用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疗效显著,治疗后不良反应率发生率低,复发率低,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目的 分析双联抗血小板治疗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随机抽取本院在2015年6月~2016年9月接收的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共78例,使用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划分成观察组(39例)和对照组(39例),观察组中的全部患者使用阿司匹林联合硫酸氢氯吡格雷进行实际治疗,对照组中的全部患者使用阿司匹林进行实际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治疗前后各指标变化、不良反应以及复发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7.44%;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2.05%,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在血浆黏度、血小板聚集率和全血低切黏度方面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经过30天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以上各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纤维蛋白原变化的差异性较小,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69%;对照组中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5.64%,对照组明显高于观察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复发率为2.56%;对照组复发率为15.38%,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双联抗血小板治疗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效果相对较好,患者症状和指标明显缓解,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和使用.
脑卒中家族史被认为是脑卒中发病的一个重要的危险因素,但是决定脑卒中遗传易感性的基因仍需要进一步的证实.当前越来越多的证据支持局部和全身炎性反应在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发展、斑块破裂及血栓形成及动脉粥样硬化等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因此炎性基因可能在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机制中发挥关键的作用.笔者总结概括了常见几种炎性因子:淋巴毒素(LTA)、白介素-6(IL-6)、5-脂氧合酶激活蛋白基因(ALOX5AP)和染色体区9p21.3的多态性与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该研究有利于深刻了解到这些基因的功能以及遗传因素在缺血性脑卒中的进展中的作用.
目的 观察双联抗血小板在治疗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医院2014年3月-2015年6月收治符合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断标准患者7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氯吡格雷治疗,分析比较2组治疗疗效.结果 观察组治疗治愈率和总有效率为57.1%和85.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7.2%和6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血浆黏度、血小板聚集率、全血低切黏度3项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纤维蛋白原变化对比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双联抗血小板在治疗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效果显著,可改善临床各项指标,缓解症状,在临床应用中值得推广.
为探讨人尿激肽原酶对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IS)的疗效及其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本研究以2013年2月至2016年3月期间重庆市第六人民医院诊治的82例非心源性IS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常规基础治疗组)和观察组(常规基础治疗+人尿激肽原酶组),每组各41例.分别利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Barthel指数和长谷川简易智能量表(Hasegawa dementia scale,HDS)评估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同时采用速率散射免疫比浊法和流式细胞术检测免疫相关指标.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均明显降低,而Barthel指数和HDS评分则显著升高(P<0.05);观察组患者的NIHSS得分明显低于单独组,Barthel指数和HDS评分则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CD4+T细胞(%)、CD4+T细胞/CD8+T细胞和Treg/CD4+T细胞的水平显著增加,而CD8+T细胞(%)、Th1细胞、Th2细胞百分比、Th1细胞/Th2细胞和Th17细胞/CD4+T细胞的水平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患者上述指标的改善幅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CD3+T细胞(%)、IgA、IgM、IgG、补体C3和C4等水平之间的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综上,本研究发现人尿激肽原酶可显著改善非心源性IS患者的神经缺损功能,促进T细胞相关免疫功能的恢复,但对体液免疫功能影响较小.
针对双联抗血小板进行治疗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及安全进行研究分析.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6年3月在我院接受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的67例患者,将患者进行分组,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研究组34例,对照组33例.研究组患者给予阿司匹林联合硫酸氢氯吡格雷片治疗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对照组采用单一阿司匹林治疗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结果研究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效果高于对照组,两者间具有统计学意义.氯吡格雷可以阻断其它激动剂通过释放ADP引起的血小板聚集,因此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目的:观察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双抗防治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1-05—2014-05收治的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1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2组均常规卒中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单纯应用阿司匹林,观察组使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观察2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3个月、1a内复发率均明显低于对照 组,总不良反应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使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进行双抗防治,能够有效降低其卒中复发率,减少不良反应,在临床防治中有较理想的效果。
目的:探讨双联抗血小板治疗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就诊的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50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75例。2组均给予相同的基础治疗以及强化他汀类药物治疗,在此基础上,试验组于入院当日口服拜阿司匹林300 mg ,硫酸氢氯吡格雷300 mg ,第2天开始每日口服拜阿司匹林100 mg ,硫酸氢氯吡格雷75 mg ;对照组于入院当天口服拜阿司匹林300 mg ,第2天开始改为每日口服拜阿司匹林100 mg。治疗4周后,观察比较2组的治疗效果、实验室指标、不良反应发生率、复发率情况。结果试验组总有效率85.33%,对照组为65.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血小板聚集率、血浆黏度、全血低切黏度明显低于对照组;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试验组2例复发,复发率为2.67%,对照组10例复发,复发率13.33%,试验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 P<0.05)。结论双联抗血小板治疗非心源性脑卒中临床疗效满意,复发率较低,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安全性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