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岁的时候,乔布斯辍学去了印度因为他对佛教有兴趣,而他对未来的全部规划只是:我爱电子仪器并乐于把它作为一生的事业.二十岁的时候,曹操猪油蒙了心拿着把刀就想诛杀汉贼,对未来的规划是:我得快跑,别让董卓抓着我.二十岁的时候,汪精卫行刺摄政王失败,自己还极为不服地念叨着“饮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他对未来的规划是:哎呀,也不知道是不是明儿问斩……抱歉我无法举出一个自青年时期就对未来有伟大规划的人,日后值得我去读他的传记.毕竟二十岁时胡适在他的留学日记里满篇写的都是:今天打了一天麻将,好后悔.伟大的亚伯拉罕·林肯,我可以百分之二百八地肯定,他二十岁的大多数晚上规划的都是:今天早点睡吧,明天早起还得搬砖.
一次低年级的历史兴趣班测试中,有一道关于“曲线救国”的名词解释题.一名学生的答案让我哭笑不得,他写道:“曲线,比喻身材好、有线条的女子.曲线救国,是指一个国家利用这类美女拯救自己的特别行动.”我忍不住把这个学生叫来,问他为什么这样回答.“难道不是吗?”这孩子一脸天真,非常认真地说,“比如四大美人,王昭君和亲塞外,貂蝉离间吕布与董卓,不都是这些国家实施的曲线救国行动吗?”
三国时期,有一位老谋深算的人最爱做临时工,他还总结出一套"临时工"哲学,这个人的名字叫贾诩.贾诩和董卓同样出身凉州(两个都是甘肃人),他最早投靠董卓,是自然不过的事,图个照应.
"天下英雄,使君与曹,余子谁堪共酒杯!"接这一评价,只有曹操、刘备可称英雄,孙权则被人看不起.不过在三国鼎立时,恰恰东吴国祚(音同"做")最久,这一事实不能不令人重新评估一下孙权的谋略水平.吴国的开国之君孙权,与自己打出地盘的曹操、刘备不同,他靠的是继承父兄基业.自189年董卓进兵洛阳后,天下大乱,34岁的长沙太守孙坚乘机起兵.191年,孙坚去世,其长子孙策继承父业.
<三国演义>中有这样一段描写:曹操刺杀董卓败露后,与陈宫一起逃至吕伯奢家.曹吕两家是世交.吕伯奢一见曹操到来,本想杀一头猪款待他,可是曹操因听到磨刀之声,又听说要"缚而杀之",便大起疑心,以为要杀自己,于是不问青红皂白,拔剑误杀无辜.这是一出由猜疑心理导致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