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解决干旱山区人畜饮水困难,1995年7月我区在缺水严重的5个县相继开展了"121”雨水集流工程的建设工作("121”指每户建1个硬化集流场,打2眼水泥窖,发展1个庭院经济).至目前,已在59个乡镇501个行政村修建水泥窖21万余眼,受益人数达70多万.为了解水泥窖水质卫生状况,在省卫生防疫站的指导和各县卫生防疫站的配合下,于1998年和1999年对5个县的部分水泥窖进行了现场卫生学调查,并对水质进行了监测.现报告如下.
目的:研究黄芪的集雨栽培模式,以期改善土壤水热,进而提高黄芪产量.方法:2016年在甘肃省兰州市永登县民乐乡柏杨村开展试验,研究不同覆膜栽培方式对旱地土壤水分、土壤温度和黄芪产量的影响.试验设垄沟白色半膜露头栽培(A1)、平作白色半膜露头栽培(A2)、垄沟黑色半膜露头栽培(A3)、平作黑色半膜露头栽培(A4)及露地平作栽培(CK)5个处理,采用随机区组排列,3次重复.采用DS1922C温度自动记录仪测定20 cm土层土壤温度,烘干法测0~6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结果:与CK相比,覆膜处理(A1、A2、A3及A4)均能显著提高黄芪的出苗时间与出苗率,且白膜覆盖(A1、A2)土壤平均昼、夜温均高于黑膜覆盖(A3、A4).各生育期垄沟集雨栽培(A1、A3)较平作栽培(A2、A4及CK)均能提高土壤含水量,覆膜处理(A1、A2、A3及A4)较露地平作处理(CK)土壤含水量高,以A3处理土壤含水量最高.A1处理黄芪产量较CK提高107.86%,增产幅度依次为A1>A2>A3>A4>CK,A1处理能富集降雨,增加土壤温度,增产作用显著.结论:垄沟白色半膜露头栽培能够起到集雨增温保墒的作用,提高黄芪的出苗率和根部的生长,显著提高其产量,可作为旱地山区黄芪生产的高效栽培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