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变量增长曲线模型】相关文献(10)
  • 5.12地震灾区青少年心理弹性及其影响因素的纵向研究

    《卫生研究》 北大核心 CSTPCD CSCD AJ CA CBST 2013年6期

    目的 应用潜变量增长曲线模型探讨5.12地震灾区青少年心理弹性及影响因素的发展趋势,探讨灾区青少年心理弹性的保护性因素.方法 用纵向设计方案,对极重灾区和轻灾区两所中学初中一年级学生进行一年的追踪研究,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以及潜变量增长曲线模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极重灾区青少年心理弹性始终低于轻灾区青少年心理弹性.心理弹性、客观支持在一年的时间内有上升趋势(P<0.05);自尊有下降的趋势(P<0.05);心理弹性的直接保护性因素为自尊和主观支持,间接保护因素有客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男生心理弹性平均高于女生,但变化趋势无差异.结论 青少年心理弹性具有动态变化特征;灾难后青少年心理弹性会降低,但可以通过增强内外保护因素而得以恢复.

    地震灾区 心理弹性 影响因素 潜变量增长曲线模型 青少年
  • 汶川地震灾区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同伴关系、社会支持相关性

    《卫生研究》 CSTPCD 北大核心 2017年1期

    目的 探讨汶川地震灾区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变化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汶川地震重灾区(绵竹市)和轻灾区(成都市郊)的各1所中学的初一学生为研究对象,用纵向设计方案从2010年10月开始每隔6个月对其进行5次追踪问卷调查,问卷内容主要包括青少年的人口特征信息、青少年心理健康、自尊、社会支持及同伴关系等.研究纳入5次均参与调查的研究对象,共970人.其中重灾区415人(男生48.2%,女生51.8%),轻灾区555人(男生49.2%,女生50.8%).第一次调查时研究对象平均年龄(11.6±0.5)岁.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及潜变量增长曲线模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总体上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在初中阶段有下降趋势(F=9.1,P <0.05),且轻灾区的心理健康状况始终好于重灾区(F=135.9,P<0.05),重灾区青少年的自尊、同伴关系略低于轻灾区(F依次为17.7和3.8,P <0.05),而社会支持高于轻灾区(F=7.8,P<0.05).心理健康平均水平和变化受到自尊、同伴关系平均水平和变化的直接的积极的影响,同伴关系越好,自尊水平越高,青少年心理越健康(β=-0.119,-0.526;P均<0.05).同伴关系不仅直接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还通过提高社会支持水平这个中间变量(β=0.565,P <0.001)来提高自尊水平(β=0.334,P<0.001)进而间接促进心理健康.结论 汶川地震灾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受到受灾程度、同伴关系、自尊和社会支持的影响,同伴关系越好,自尊水平越高,受灾程度越轻,社会支持水平越高,青少年心理越健康.

    地震灾区 青少年 心理健康 潜变量增长曲线模型 同伴关系 社会支持
  • 抑郁症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的潜变量增长曲线模型研究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北大核心 CSTPCD CSCD CA CBST 2013年8期

    运用潜变量增长曲线模型探讨抑郁症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对汉密顿抑郁量表的体重减轻等因子构建非线性条件增长曲线模型,探讨其轨迹的发展变化情况及可能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焦虑、认知障碍、迟缓、睡眠障碍症状及抑郁总分在治疗后的第一次随访时均有显著的改善,随后症状改善较为平缓;5个维度因子及抑郁总分的截距和斜率因子的方差均有统计学意义,提示患者在治疗初期各维度因子均存在个体差异,治疗后下降的速度也存在个体差异;性别对5个因子及抑郁总分的截距和斜率因子均无影响(P>0.05);年龄对体重减轻、睡眠障碍、抑郁总分的截距因子有正方向影响(0.015、0.048、0.068,P<0.05),婚姻对焦虑因子的截距有正方向影响(0.563,P< 0.05),对斜率因子有负方向影响(-0.244,P<0.05),家族史对迟缓的截距因子有正方向影响(0.471,P<0.05);教育程度对焦虑和抑郁总分的截距因子有负方向影响(-0.424、-0.914,P<0.05).增长曲线模型不仅可以分析纵向资料的总体发展趋势,而且能对个体间发展趋势存在的差异及其原因做出解释,是研究者分析纵向资料的有力工具.

    潜变量增长曲线模型 汉密顿抑郁量表 纵向数据
  • 纵向数据潜变量增长曲线模型及其在Mplus中的实现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STPCD 北大核心 2017年8期

    探讨纵向数据潜变量增长曲线模型及其在Mplus中的实现方法.通过实例采用Mplus软件处理某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纵向数据.结果表明潜变量增长曲线模型可以处理含有潜变量的纵向数据,能够比较总体发展趋势和个体发展的差异,纳入协变量可以提高模型拟合效果;采用Mplus软件实现潜变量增长曲线模型,程序简单,操作方便.纵向数据潜变量增长曲线模型及其在Mplus中的实现程序,可为实际应用尤其是流行病学队列研究提供统计方法学方面的指导和参考.

    纵向数据 潜变量增长曲线模型 Mplus软件
  • 多水平模型和潜变量增长曲线模型在纵向数据分析中的应用及比较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北大核心 CSTPCD CSCD CA CBST 2014年6期

    比较多水平模型和潜变量增长曲线模型在纵向数据分析中的应用。文中以结直肠癌患者术后的生命质量情况为实例,比较两种方法的异同。结果表明两方法的参数估计值结果非常接近,多水平模型在模型构建时较为容易,而潜变量增长曲线模型在模型评价等方面具有优势。两方法均可很好地分析纵向观测的数据,且各有优点,研究者应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方法分析数据。

    多水平模型 潜变量增长曲线模型 纵向数据
  • 大学生抑郁无望与自尊综合理论因果模型的追踪研究

    目的 阐明消极归因方式、负性生活事件和无望抑郁的关系,检验无望感的中介效应和自尊的调节作用,并尝试建立抑郁无望与自尊综合理论的因果模型.方法 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以某高校学生269名为研究对象,采用潜变量增长曲线模型对多变量多次追踪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①消极归因方式(路径系数为0.127)、负性生活事件的初始状态(路径系数为0.235)和无望感(路径系数为0.455)对无望抑郁的初始状态有显著正向作用;②消极归因方式通过无望感对无望抑郁初始状态的部分中介效应为0.104.负性生活事件的初始状态对无望抑郁初始状态的部分中介效应为0.112;③消极归因方式和自尊的交互作用对无望抑郁的初始状态有显著的负向作用(路径系数为-0.165).结论 消极归因方式和负性生活事件共同作用预测了无望抑郁的产生,无望感在此过程中发挥部分中介作用,自尊发挥调节作用.

    抑郁 无望感 自尊 潜变量增长曲线模型
  • 汶川地震灾区青少年心理健康及其影响因素纵向分析

    《中国公共卫生》 北大核心 CSTPCD CSCD CA 2015年5期

    目的 了解经历地震自然灾害后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随时间的变化特点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汶川地震极重灾区和轻灾区2所中学的初中一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纵向设计方案对其进行为期2年共5次追踪调查,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以及结构方程模型框架下的潜变量增长曲线模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5次调查均参加的学生共977人,男生占49%,女生占51%.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分析显示,极重灾区青少年心理健康、自尊、积极应对始终低于轻灾区(P<0.05),2个灾区学生消极应对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理健康、自尊有下降趋势,消极应对有上升趋势(P<0.05).潜变量增长曲线模型结果显示,心理健康的保护因素有自尊、积极的应对方式(P<0.05);消极应对方式阻碍青少年心理的健康发展(P<0.05).男生心理健康水平均高于女生(P<0.05),但男女生心理健康变化趋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青少年心理健康具有动态变化的特点;地震对青少年心理健康产生了不利的影响,但是可以通过内部调节来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地震灾区 心理健康 影响因素 潜变量增长曲线模型
  • 潜变量增长曲线模型及其应用

    《中国卫生统计》 北大核心 CSTPCD CSCD CBST 2012年5期

    目的 介绍潜变量增长曲线模型在分析纵向研究资料中的应用.方法 通过大学生评判性思维的具体实例说明模型参数的指定和结果的解释及如何对不同群体的增长趋势进行比较.结果 增长曲线模型不仅可以分析纵向资料的总体发展趋势,而且能对个体间发展趋势存在的差异及其原因做出解释.结论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框架下的潜变量增长曲线模型是研究者分析纵向资料的有力工具.

    潜变量增长曲线模型 多样本比较 增长因子
  • 基于潜变量增长曲线模型的阿尔茨海默病健康相关生命质量动态变化研究

    《中国卫生统计》 北大核心 CSTPCD CSCD CBST 2014年1期

    目的 将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进程中的疾病状态和生命质量相结合,探讨阿尔茨海默病健康相关生命质量随疾病状态转移的动态变化规律.方法 针对3次随访的纵向资料,以认知正常老化为状态1、轻度认知损害为状态2、中重度认知损害为状态3、阿尔茨海默病为状态4,采用潜变量增长曲线模型,研究AD进程中健康相关生命质量随状态转移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 总的来说,初始状态平均生命质量为29.9,处于一般水平,并且存在显著的个体差异;在随访期内,生命质量有先升后降的趋势,但变化速度却不存在显著的个体间差异,而且初始时生命质量的高低与后来的变化速度之间相关不显著.各个状态转移组初始状态生命质量存在着显著的差异,状态2→状态3和状态3→状态4这两个转移组生命质量有明显的先升后降趋势,而且前者升高要较后者明显,生命质量的发展速度存在显著的个体间差异.状态1→状态2和状态3→状态2这两个转移组均未达到显著水平.结论 应根据AD进程中不同认知转归结局各自的发展变化,开展疾病分阶段重点防治.潜变量增长模型在纵向研究中考虑到数据个体间差异,在应用中显示出其特有的优势.

    潜变量增长曲线模型 阿尔茨海默病 健康相关生命质量 状态转移
  • 大学生无望抑郁因果模型的追踪研究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北大核心 CSTPCD CSCD CA 2009年6期

    目的 探讨消极归因方式、负性生活事件和无望抑郁的关系,验证无望感的中介效应,并建立无望抑郁的因果模型.方法 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以某高校本科一年级学生269名为研究对象,采用潜变量增长曲线模型对多变量多次追踪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负性生活事件的初始状态对无望抑郁的初始状态存在显著正向作用(路径系数为0.48).归因方式对无望抑郁的初始状态存在显著正向作用(路径系数为0.26).负性生活事件的变化速率与无望抑郁的变化速率呈显著正相关(路径系数为0.73).消极归因方式通过无望感对无望抑郁初始状态的完全中介效应为0.143;负性生活事件的变化速率对无望抑郁初始状态的完全中介效应为0.131;负性生活事件的初始状态对无望抑郁初始状态的部分中介效应为0.151.结论 消极归因方式和负性生活事件共同作用预测了无望抑郁的产生,无望感在此过程中发挥部分中介作用.

    抑郁 无望感 潜变量增长曲线模型 中介作用
没有更多内容啦~
爱学术网-期刊论文服务平台 2014-2022 爱学术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4-2022 爱学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苏ICP备2020050931号 版权所有:南京传视绛文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