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循环功能治疗仪是通过粘贴于体表的心电电极,将安全、有效的治疗电流无创引入小脑顶核区,从而改善脑供血状态和神经传导失调失络症状,减轻脑水肿,最终达到改善脑循环功能的作用.
目前,静息心电电极在使用时,每检查一个病人,都必须先在工作面上涂抹一次去脂导电液,用于降低干扰、提高导电性,从而保证检查效果。这个动作,平均每次需要30秒左右,不仅费时,而且可重复性差。如果遇到批量体检,更是大大影响检查速度。目前各级各个医院中,使用的静息心电图仪已经为全自动、数字化,因此平均每个病人的采样时间仅需10到60秒左右,然而整个电极的准备和安放过程反而也占了30秒左右。因此如果能够在保证检查效果的前提下,将电极的准备和安放时间缩短,那么对于提高工作效率,具有现实意义。
普通动态心电图用于长时间记录24小时或7天的心电数据,通常需要由专业医疗人员将心电电极准确贴在胸部,并要涂上导电膏。导电膏对皮肤一定的刺激性,长时间使用导电膏会逐渐变干。对于一些需要长期监测的高危病人有时需要向体内植入监测装置。
心电电极片是医院为了检测心电方面专用的医疗用具,临床上使用非常广泛,目前常用的心电电极片直接将心电电极片粘贴在人体皮肤上,长时间使用会造成使用者皮肤不适、出现过敏现象、严重者甚至容易引发接触性皮炎,且揭除心电电极贴片时使用者会有疼痛现象。为此,笔者对心电电极片进行了改进,经临床应用,效果满意,现介绍如下。
动态心电图(DCG)有助于及时发现一些导致心脏猝死(SCD)的危险因素,是检测及发现心律失常的最佳设备,而其采集记录系统是影响心电数据质量及佩戴舒适性的主要原因,因此本文通过归纳和分析国内外DCG监测技术的最新研究近展,阐明了在DCG监测领域中,新型心电电极、无导联线连接的动态监测等研究的重要性.最后对动态心电采集记录系统存在的问题作了总结与分类,并对其发展前景作了展望.
目的 探讨一次性心电电极不同更换时间对早产儿的影响.方法 收集早产儿122例,随机将其分为使用3M-2223型一次性心电电极片24h(A)组、48h(B)组、72h(C)组、96h(D)组4组.A、B组均为30例,女性13例,C、D组31例,女性15例.将一次性心电电极片连接心电监护仪,观察早产儿皮肤过敏反应及监测效果.结果 A组、B组、C组和D组皮肤反应为阳性的比率分别为10%、23.3%、58.1%和74.2%,电极粘贴不牢和电极电位不稳定的比率相同,分别为6.7%、10%、12.9%和19.4%,波形不清晰的比率分别为6.7%、10%、16.1%和19.4%.结论 一次性心电电极48h更换最为合理,这样既不会影响心电监测效果,也不易使患者皮肤过敏,同时还大大减少了医疗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