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内节育器(IUD)是我国育龄妇女使用最广泛的避孕方法,具有长效、简便、可逆、经济的优点,对于调节育龄妇女生育,控制人口增长,起到重要的作用.国内外学者研制活性IUD以期提高临床避孕效果,减少出血副反应.我国在研制活性IUD方面作了大量工作,通过试用不同剂量的铜、缓释孕激素类药物左旋18甲基炔诺酮、缓释前列腺素抑制剂药物消炎痛和探索抗纤溶酶元活性戊烷脒的IUD等,以降低副作用及加强避孕效果.现对10年来本杂志刊登有关IUD的文章作一综述.
皮下埋植剂是埋植于育龄妇女皮下的缓释避孕系统,自20世纪80年代临床推广应用的Norplant(左炔诺孕酮皮下埋植剂)颇受广大使用者的欢迎.随着应用的普及,其单纯孕激素避孕所引起的出血副反应,对其可接受性和续用率产生的影响突显.
吉妮宫内节育器(IUD)由比利时妇产科专家Wildemeersch研制,于1990年经世界卫生组织引入我国.后经我国多中心随机比较临床试验和临床应用的结果表明,吉妮IUD避孕效果可靠,脱落率,特别是远期脱落率低、疼痛发生率低[1,2].吉妮IUD最常见的副反应与其他含铜IUD一样,为月经改变.为证实加入吲哚美辛(商品名:消炎痛)的吉妮(吉妮致美)IUD对改善出血副反应的效果,本研究采用多中心随机比较的研究方法,对吉妮致美IUD与吉妮IUD的临床效果及使用前后的月经量进行定量观察.
低分子肝素具有抗凝作用低,抗血栓作用强,出血副反应小的特点,国外广泛用于治疗急性脑梗死有显效.近3年来我院就此进行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研究,现报告如下.
宫内节育器(IUD)目前已成为我国育龄妇女的主要避孕措施,其使用率占世界IUD避孕总人数的80%[1].多数文献报道,放置IUD后(除外释放孕激素或释放药物外),月经失调发生率较高,其临床主要表现为月经量过多,经期延长,并可伴有腰腹部疼痛、坠胀等[2].
目前全球使用宫内节育器(IUD)避孕的妇女已超过一亿人,因其具有避孕效果好、安全、简便、经济、取器后不影响生育等优点,故越来越多地被广大育龄妇女接受和采用.但是使用IUD后常引起月经量多、经期延长,甚至因副反应严重而取器.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药物.因此,对IUD出血副反应防治的研究是计划生育和妇产科领域倍受关注的课题之一.
目的:通过肝郁置宫内节育器大鼠模型,观测柴胡止血液对该模型的治疗作用,探讨肝郁和宫内节育器出血副反应之间的关系,从而为中医从肝辨证治疗女子月经病提供现代科学的依据,并为临床治疗宫内节育器出血副反应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