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肝炎是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据估计世界约有20亿人口曾感染乙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其中约4亿人发展为慢性,每年有600 000至1 200 000人死于HBV的感染[1].HBV感染后形成复杂的疾病谱,如亚临床感染、轻重程度不等的急性肝炎、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肝硬化(liver cirrhosis,LC)和肝细胞癌(Hepatic cell carcinoma,HCC)等[2],具体形成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环境、病毒(病毒载量、基因型、病毒变异)、宿主(健康状况、免疫特性)等被认为是影响HBV感染后病情进展的关键因素,尤其是宿主的免疫特性.人体免疫特性受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 his-tocompatibility,MHC)调控,此基因是编码人类白细胞抗原复合体(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的机密连锁基因组,其具有向抗原特异性受体传递抗原多肽的特性,在免疫应答、免疫调控、破坏外来抗原等方面起重要作用[3].有关HLA基因多态性与HBV感染的临床转归国内外已进行了大量相关研究,但重复性较差,至今尚无定论,此领域仍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本文就目前国内外研究现状作一简要综述.